陳青峰,沒有過多的考慮。
主要是他顧及到市委招待所工作人員的情況。
陳青峰在安城這邊,因為上輩子他的經曆,所以他對國有企業改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說白了,從上輩子的經驗來看,九十年代之前,很多國企效益都非常好。
當然這有那個年代的特殊因素在,比如因為當年的緊缺經濟時代,老百姓什麼都缺,所以不管你怎麼擴大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都不愁賣,甚至還要托人找關係,才能買到一些緊俏的商品。
但是進入到九十年代,時代變了,市麵上的商品不再供應不足,反而變成了供應過足,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企業都將麵臨將近十年的市場殘酷期。
可是讓人奇怪的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民營企業卻能活下來。
能活下來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瘋狂的加班,比如福利待遇方麵和國企沒有辦法比,比如國企,還有一些已經退休,以及三產企業,主要是照顧內部的職工,還有當年知青返城收留的一大批返城的青年。
這些人要吃要喝,結婚的時候要住房,生了孩子要放在廠裡的幼兒園裡。
這無形當中都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說白了,問題誰都看得見,關鍵是陳青峰幾十年後已經明白,有些職責是政府的,有些職責是企業的,所以有些事情必須由市政府接過來。
比如那些企業辦的幼兒園,還有醫院什麼的,必須要通通打包交還給政府,由政府的財政稅收負擔。這樣一來就可以給企業減稅。
還有住房問題。
九十年代初,很多地方都在搞安居工程,這個年代不再是單位分房了,而是集資建房,集資建房的意思就是職工自己掏一點,然後單位再補貼一點,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和解決住房問題。
不過這種方式主要是適用於那些吃財政飯的人口,簡稱體製內人口。
雖然說現在搞這種安居工程,阻力很大,而且政府也缺錢,但是考慮到現在低廉的征地成本,陳青峰覺得這個時候要是能解決城裡大多數職工的住房問題,並且繼續把新城的建設推進下去,那麼未來,這一塊其實反而有更大的發展。
總之這是一個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時代。
有一些事情已經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去用,當然現在這個年代很多人還不清楚。
還有一些,則可以利用這個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曆史過程當中存在的特殊情況?讓未來這方麵變得更好。
就比如在安居工程的過程當中,陳青峰考慮的不光是蓋一座睡城,而是想著把那邊變成安城的新區,到時候新的批發市場,新的辦公樓,還有新的倉庫,都可以給周邊失去土地的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這個年代,很多農村青年已經明白了,在土裡掙紮一年掙的錢還不如去南方打一個月的工。
所以,土地的征收其實並沒有後世那麼困難。
……
陳青峰白天安排滿了,所以隻有晚上有時間。
晚上陳青峰帶著田曉薇還有司機小馬一起來到了市委招待所這邊。
“陳市長,今天想請您品嘗一下我們這邊新請來的廚師,我知道這段時間南方來的客商比較多,所以商務接待方麵比較流行粵菜,這方麵是我們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