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遼藩的朝堂和大梁的朝堂也一樣,同樣有各種派係,也同樣存在派係之間的爭鬥。隻不過目前看,還沒有大梁朝堂那麼嚴重罷了。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其實遼藩朝堂大概分成這麼幾派,一派就是以吳晉為代表的長安派。當年楊競在封王的時候,身為禦史的吳晉就仗義執言,這才得罪了還是太子的永安帝,被任命為遼王府左長史,然後打發他和楊競一起到襄平城。
楊競在大年夜逃出長安城,通過並州前往襄平城。而吳晉則是帶著遼王儀仗和大隊人馬吸引大梁朝廷的注意力。特彆是在開封縣附近,吳晉直接帶著還是護軍校尉的蘇烈,直接殺了前來傳旨的太監和錦衣衛。
後來在收複霸江以北被高句麗占據的9個縣的時候,吳晉則是連克蓋平縣和海州縣。楊競任命吳晉為吏部和兵部雙尚書,後來成立內閣,楊競任命吳晉為內閣首輔、崇文殿大學士。
幾乎絕大部分從長安來的官員,都以吳晉為領頭人、長安來的這些人,由於算是有了某種意義上的從龍之功,所以楊競在授予官職上絕不吝嗇。幾年下來,隨楊競從長安來的那些人,幾乎都升到中高級官吏的位置,這些人自然願意聚集在吳晉的身旁,畢竟吳晉是這些人的領頭人。
而吳晉就任吏部尚書之後,更是掌管了遼藩的用人之權。吳晉也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提拔了很多自己人,所以吳晉這一派,勢力不弱。特彆是楊競和吳晉名義上的妹妹吳青陽成婚以後,吳晉成了楊競的大舅哥,正經的國舅爺,吳晉的勢力達到了頂峰,在遼藩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除了吳晉,樞密院樞密使曾泰也是一股很強的勢力,當初在黃河邊,曾泰率全族5000餘口來投靠楊競,這些人,是楊競就藩初期的基礎班底之一。這些年,曾氏族中的子弟紛紛得到了提拔,曾氏一族在遼藩成了第一望族。
雖然吳晉才是大遼官職最高的官員,但是吳晉的家族比較弱,或者乾脆說就沒有家族,隻有一妻一子還有一位老母親,不像曾氏家族枝繁葉茂。曾泰的勢力主要集中在軍中,特彆是在大遼邊軍之中。大遼五大邊軍,很多中級、低級軍官是曾氏子弟,其中也不乏高級將領,像遼西邊軍總兵曾毅,就是曾泰的親孫子。曾家是大梁軍中第一家族。
除了吳晉和曾泰,內閣大學士錢峰也是一個山頭,錢峰是最先投靠楊競的原大梁襄平郡本地官員,很多原大梁襄平郡的官員都彙集到錢峰的旗幟之下,像通政司通政使杜宇啊,襄平郡太守魏江啊,包括被殺的原禮部左侍郎周明,都是錢峰這一派係的。
至於說趙石,主要的影響力體現在經濟領域。作為大遼的戶部尚書,除了皇室資產以外,就沒有趙石管不到的,即使是皇室資產之一的襄平商號,也是趙石的大舅子柳峻在管理,可以說是趙石在大遼經濟領域有些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大批經濟官員和商人彙集在趙石身邊。
楊競之所以設置皇室獨資的奉天銀行和四海銀行,就是為了捏住大遼的經濟命脈,畢竟在有武力保護下,控製住了金融,就控製住了經濟。但不管怎麼說,趙石絕對可以算的上是一股強大的勢力了。
內閣的三位大學士,楊競不是隨便任命的,每個大學士身後,都是一大群的官員。不然你個人能力再強,身後沒有龐大的官員群體支持,也坐不穩大學士之位。頂天就做到六部尚書,就算到頭了。
遼藩朝堂上主要的四股勢力就是吳晉的長安派、曾泰的軍事派、錢峰的本地派和趙石的經濟派。這四派之間有鬥爭,也有交叉,總體上是鬥而不破的一種狀態。四派共同在楊競的帶領下,處理遼藩各項軍政事務,分享遼藩的各項權力。
楊競自然會居中把握,曾泰在軍中勢力大,楊競就成立了以魏國公徐遠為統領的長林軍。加上楊競直屬的神策軍和水師,自然能壓製得住邊軍,所以也不怕增氏家族有什麼異心。不說彆的,現在襄平城的城防,還是由神策軍4個步兵旅負責呢。
而成立六大國有公司,則是某種意義上的對趙石的分權。像大遼工業公司、大遼建築公司和大遼能源公司隸屬於工部,大遼運河公司隸屬於兵部,大遼農業公司、大遼紡織公司隸屬於戶部,這樣一來,原來很多戶部負責的經濟事務,就通過機構改革的方式,轉移到了工部和兵部,相當於分走了戶部一半的經濟權。
新任的大遼工部尚書,正是遼王妃徐雲和徐錦的親哥哥,魏國公徐遠的兒子徐文,這也算是楊競的大舅哥,正經的外戚。楊競通過複雜的關係,將遼藩緊緊的擰成一股繩。
至於說其他的大臣,也有一些小的勢力,比如說餘成出身政保司,就和現任的政保司主事柳依走的近。比如江水和趙石關係不錯,可能是因為趙石投靠遼藩的時候,趙石的家屬是江水的軍情司接回來的。還有一些讀書人投靠張元啊,張元是士林領袖。女性官員則更願意投在秋華門下,可能與秋華本身是女性有關。
楊競對於朝堂上的情況,其實是洞若觀火的,但是他不在意,隻要不影響他的統治,他都不會主動出手。楊競作為穿越者,他對這方世界的普羅大眾,其實是沒有什麼感情的。他隻在乎自己能不能過得舒服,然後會儘量不傷害百姓並給百姓某些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