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東雙手拄著講桌“大家知道日本侵華戰爭嗎?”
孩子們大聲喊道“知道!”
周安東又問道“那,你們知不知道南京大屠殺?”
“不知道!”
“知道!”
這一次就有點參差不齊了,周安東站直身體,拿著粉筆又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名字楊靖宇、劉胡蘭、趙一曼、邱少雲、江姐、董存瑞!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這些名字嗎?”
“知道!”
孩子們喊聲更大了。
周安東笑了,這個時候,那些公知、漢奸、賣國賊,還沒有把手伸進教材。
把黃繼光、劉胡蘭、誰是最可愛的人等等,愛國文章,從語文教材課本中刪除。
上一世,有些人,雖然披著黃皮膚,但已經變成了白心兒。
他們挖空心思,把崇洋媚外,把賣國表現得淋漓儘致。
他們刪除了課本上的愛國主義文章,理由居然是不符合現代的發展狀況,不能給孩子帶來正向的引導。
當時周安東氣得破口大罵,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都有自己的愛國教育。
愛國,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體現了一個公民對故土家園、對民族文化精神的認同和歸屬,更體現了一個公民與國家的相互依存關係。
沒有國哪有家,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曾經湧現了無數的英雄烈士,他們為了革命,為了人民,為了國家,拋頭顱灑熱血。
正是有他們,正是有著一批又一批的愛國者湧現,正是有了全國人民的團結一致,所以國家才能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
司馬遷曾說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李白曾說國恥未雪,何由成名?
嶽飛曾說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
都曾形象地闡釋了何為愛國,一個民族的獨立與崛起,都離不開舍身求義的人民的支持。
正是像黃繼光、劉胡蘭、董存瑞、方誌敏等等,他們的英雄壯舉,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不管時代如何發展,社會如何進步,愛國教育都沒過時這麼一說。
誰如果說了,這個人肯定是有問題的。
“日本侵華14年,抗戰8年,我們中華民族,重重的摔了一跤。尤其是南京大屠殺,在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
國民黨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淪陷後,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六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三十萬……”
說到這,周安東環視了一周“大家知道,三十萬人是什麼概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