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交談下來,恒宇帝君,逍遙劍帝,天機子,天鳳女帝,蒼穹劍帝等人也是對鬼穀子等諸子百家的魁首核心人物們有了初步的了解。
並對各大學派的思想學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聊著聊著,眾人最後乾脆坐而論道了起來。
逍遙劍帝興致盎然,他對法家學說頗感興趣,於是目光看向法家之主商鞅,沉吟一番後說道:“逍遙一生,唯劍與道。”
“聽聞法家以律令為劍,約束萬民,不知此法劍與吾手中三尺青鋒,孰強?”
商鞅目光如電:“劍主殺伐,法主秩序。”
“劍鋒所指,伏屍千萬,流血萬裡,然力終有儘時,而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可定萬世之基。”
“法之劍,無形無質,卻無處不在,約束君王,規範萬民,使國強民安,此乃大器!”
在商鞅開口之後,作為法家核心人物的韓非也是緊跟著說道:“我法家有法術勢三道,其中法為骨,術為筋,勢為魂。”
“無骨則國體不立,無筋則政令不行,無魂則民心不聚。”
“法、術、勢三者合一,方為治國之重器。”
“劍道再利,可斬一人一國,甚至一域,可焉能治天下?”
聞言,逍遙劍帝眼中劍光流轉,若有所思。
他從中感受到了法家那冰冷邏輯下構建秩序的力量,雖然與追求個體超脫的劍道截然不同,卻同樣震撼人心。
一旁,恒宇帝君看向鬼穀子,這位修為達輪回八重境,同時也是諸子百家中氣息最為深厚莫測的大家宗師,開口道:“鬼穀先生,縱橫捭闔,攪動風雲,然我人族當此大世,合則強,分則弱,縱橫之術,是否已不合時宜?”
聞言,鬼穀子淡然一笑,聲音仿佛來自四麵八方:“帝君此言差矣。”
“縱橫之道,絕非僅為分合!”
“審時度勢,知己知彼,因勢利導,趨利避害,此乃縱橫之本。”
“我大唐欲合人族諸域,鑄無上神朝,破世界囚籠,其中利益糾葛、理念衝突、外敵環伺,何止萬千?”
“若無縱橫捭闔之術,洞察人心,權衡利弊,彌合分歧,因勢利導如何能行?”
“若是強行捏合,那最終得到的不過是一盤散沙罷了,外強中乾爾。”
“合縱連橫,其用在勢,其意在利,其終極目的,仍是凝聚更強之力,護我人族薪火不滅,走向諸天萬界!”
鬼穀子所說話語可以說是非常大膽了,直接當著恒宇帝君這個人道聯盟之主的麵說出了大唐欲整合人族諸域,鑄就無上神朝,最終打破世界囚籠,走向諸天萬界的戰略目的。
同時也點明了在這個過程中必將會出現的種種問題。
聽此言語,恒宇帝君目光深邃。
他知道,鬼穀子能說出此番話語,能當著自己的麵說出大唐的戰略目的,其絕非是一時興起或者無意泄密。
堂堂鬼穀縱橫之主,一位輪回境大能行事絕對不可能如此短視輕浮。
其必然是事先就得到了大唐之主李書的授意。
此番表現出來,想來必然是李書在借鬼穀子之口試探自己,從而試探軒轅山,試探人道聯盟對以大唐為主的人族大統一目標的態度。
至於鬼穀子之言的確直指未來人族整合可能麵臨的最深層矛盾與解決之道,其格局眼光,令他動容。
念及於此,恒宇帝君目光不留痕跡的掃過不遠處正在和崔文子相談甚歡的李書,心中百轉千回。
“如果……如果……”
“哎,師尊,您預言中的軒轅劍到底在哪兒啊。”
“那可是師尊您的佩劍,更是我太古人族的無上聖物。”
“如果軒轅劍真的再次現世並歸於李書之手,那我等自當奉李書為首,聽其號令。”
“可是……哎……”
此時的恒宇帝君還不知道,他心心念念的軒轅劍李書還真的有。
……
不遠處,修為達永生八重境的天機子對荀子拱了拱手,語氣鄭重的說道:“荀夫子,儒家倡仁義禮智信,克己複禮,天下大同。”
“然天道運轉,冰冷無情,命運長河,奔流不息,以人倫教化,何以窺天機,應大勢?”
聽此言語,荀子正色道:“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吾輩儒家,明於天人之分,知天道之浩瀚,故敬畏,明人道之可為,故自強。”
“克己複禮,非為束縛,乃為修身齊家,凝聚人心。”
“因材施教,發掘潛能,乃為強族之本。”
“天下大同,非虛妄空想,乃是我輩孜孜以求之理想,指引人族前行之明燈。”
“教化之功,在於凝聚人道意誌,集眾生之智之力,方可製天命而用之,於命運長河中開辟航道。”
“儒家,或者說儒道,於人族發展必不可少!”
一番話語,字字珠璣!
天機子眼中星河劇烈旋轉,儒家對人本身的重視與塑造,對集體力量的凝聚,正是他推演中無上神朝不可或缺的人文根基,與他擅長的天道推演形成了奇妙的互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
在眾人互相論道的過程中,兵道區域的論戰無疑是最為激烈的
在與商鞅,韓非論法過後,逍遙劍帝又湊了過來,與項羽和韓信這兩位兵家大能論兵。
麵對逍遙劍帝這位永生九重境強者,修為已經達到永生大圓滿之境,並且已經觸摸到了不朽之境的霸王項羽重瞳開合,霸意衝天,沉聲道:“兵者,凶器也!”
“用兵之道,首重氣勢,一力降十會,破軍斬將,摧城拔寨,以絕對之力碾壓一切,此乃兵形勢之極。”
“是謂狹路相逢,勇者勝!”
聽聞項羽言語,韓信則是沉穩如淵:“霸王勇武,世所罕見,然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依某家來看,兵權謀為上,廟算為先,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天時、地利、人和、糧秣、軍械、士氣、敵情、將才……皆需算無遺策才行。”
“再有兵陰陽,借天地之勢。”
“兵技巧,精器械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