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長期以來的觀察,楊逸終於發現了三國世界“設定初始境界”的秘密。
“三國世界”主要依據還是個人的天賦,但還參考了前世的聲望和戰績。
所以那些“早卒”或者“陣亡”於戰場三國英豪的境界多少都會遭到壓製。
至於那些聲名不顯的三國英豪境遇則是更差。
不過“出世”之後,還是更加講求個人的天賦和機遇。
夏侯淵就是最好的例子。
原本他根本不屬於武將的第一梯隊,甚至連進入第二梯隊都難。
但現在已經是武聖武者,並且手握雷擊木,絲毫不比原本第一梯隊的英豪遜色。孫策,字伯符,東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儘心,樂為致死。
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誌陵中夏。
然皆輕佻果躁,殞身致敗。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
武聖前期境界。
“拜見陛下。”
“伯符請起。”
孫策性格豁達開朗樂於接受意見,又善於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都願意為他效死。
他又能嚴申軍令,不得擄掠民間財物,因而受到百姓的歡迎。
楊逸其實十分喜歡孫策。
不論孫策本人還是其他出世的英豪對他都是百分百忠誠,因此根本不用擔心反叛的問題。
哪怕就是劉備和孫權出世,同樣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隻是他不太喜歡“孫仲謀”罷了。
相比孫策的英姿雄偉,孫權的“玩弄人心”讓人頗為不喜。
並且還頗有些忘恩負義。
東吳建立後,孫權隻是將孫策追封為王爵,有意否定他奠基者的地位,讓人不禁齒冷。
陳群,字長文,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製度“九品中正製”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
東漢太丘長陳寔之孫、大鴻臚陳紀之子。
陳群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泰弘濟簡至,允克堂構矣。
魏世事統台閣,重內輕外,故八座尚書,即古六卿之任也。陳、徐、衛、盧,久居斯位,矯、宣剛斷骨鯁,臻、毓規鑒清理,鹹不忝厥職雲。
追觀陳群之議,棧潛之論,適足以為百王之規典,垂憲範乎後葉矣。
武帝中期境界。
“拜見陛下。”
“長文請起。”
陳群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儘職,為曹魏政權的禮製及其政治製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他的“九品中正製”對後世影響深遠,開啟了世家大族壟斷朝政的時代。
不僅導致百姓生活困苦,也使得中華文明史進入一段至暗時刻。
估計就連陳群本人都沒有想到,他會對後世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麋竺,字子仲,三國時期劉備帳下重臣。
麋竺雍容風儀,見禮於世。
武皇前期境界。
“拜見陛下。”
“子仲請起。”
麋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但不擅長謀略。
劉備一直待他以上賓之禮,從未試過讓他統禦軍隊。
但劉備對他賞賜豐厚,倍加寵信,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最後因為其弟糜芳背叛,羞慚而死。
其實關於這一點也是楊逸最為不解的地方,也可以稱為“三國時期”最大的謎團之一。
糜芳為何背叛?
他貴為劉備的“小舅子”,深受寵信。
關羽能將江陵城交給他,說明了他在荊州軍中的地位。
楊逸不相信隻是因為關羽在公開場合責備了他幾句,糜芳就懷恨在心,然後“背刺”關羽,導致蜀漢大敗。
這又不是小孩子“過家家”,成熟一點的普通人都不會如此衝動。
何況糜芳還是坐鎮一方的蜀漢重臣,怎麼可能為了言語上的衝突,便做出驚天之舉。
楊逸也不太同意他被東吳收買的觀點。
東吳不可能給糜芳類似於蜀漢的地位,更加不用提比劉備更加重用他。
糜竺、糜芳兄弟在劉備最為落魄的時候,便陪伴在其左右。
不僅傾儘家財支持,還將妹妹許配給他。
當初曹操也曾經以高官厚祿拉攏過兩人,都被他們拒絕,堅定表示跟隨劉備的決心。
所以糜芳應該不缺“忠心”。
如果說離開兄長的影響,他就會輕易接受東吳的蠱惑,這也不合常理。
糜芳要是如此“天真”,劉備不可能將其外放,並且還是鎮守江陵城這種戰略要地。
要知道糜芳歸順東吳後,似乎就消失了一般,史料再也沒有太多記載。
說明他並沒有進入東吳的高層。
不缺忠心,在蜀漢地位顯赫,深受信任,歸降東吳並沒有受到重用,那麼糜芳為何要投降?
當時荊州軍隻是遭受挫折,並不是潰敗,如果不是因為糜芳獻了江陵城,最後的結果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