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高瞻遠矚的視角,就是看彆人所不能見,
重農抑商的本質很簡單,
商人不聽話,我打壓,農民聽話,我支持。
從皇帝視角來看,
這再合理不過了。
至於國策的重農抑商而言,也是這層意思。
維穩。
如何維穩?
眾生聽話。
這是最簡單,最易操作的答案。
劉據盤坐,兩手隨意搭在腿上,可在太子眼中,
父皇比天都要高!
震驚過後,劉據又是茫然,
父皇的話,如此真實又冰冷,為何
“父皇,為何孩兒讀些經義,不若您直接教孩兒這些。”
劉據淡淡道,
“正奇相合,這些都不是你對世界的看法,而是你的手段,就像麵對虎豹,你可以上,也可以逃,不過都是手段罷了,
要你讀書是讓你明辨是非,生出正心,一開始就教你這些,你就走上邪路了。”
不是世界觀,而是方法論,
都是手段!
太子進屏住呼吸,
一扇古老巨大的青銅門,正在他麵前緩緩推開,
“回到最開始我與你說的,為何要從商道開始,是因你現在是農民,而不是商人,我要你隨時可以是農民,也隨時可以是商人,
帝王,可以是任何人。”
劉進手腳發涼,下意識問道,
“父皇,那孩兒如何為商人?”
“答案已經告訴你了,”劉據揉了揉兒子的頭發,“說一套做一套。”
說一套,做一套?!
父皇讓我言行不一嗎?!
這又是與先生們所教有極大的衝突!
天子一諾千金,要為仁主正義,如何說一套做一套?!
此論劉據沒多講,而是要牛兒自己去慢慢看、慢慢想,
劉據的說辭太過反常理,可這是真的,
帝王更要說一套,做一套,
如明時朱元璋早早就看出太監不能乾政,更不許太監識字,明確就說“內宦閹人,千百個裡麵能有一兩個好的就不錯了,其餘都是壞種”,“內廷不許超過百人”,
用世人的眼光看,從這幾句話,朱元璋是對太監深惡痛絕,還立下了祖製,內宦要是敢乾政,斬立決!
這條規矩,有人說是從朱棣開始破壞的,朱棣重用太監,把祖製拋到腦後了,
實則,朱元璋自己定下的這條規矩,他自己最先破壞,
朱元璋還沒有登基前,隻是吳國時的內宦,就成千上萬了,早就超過了百數,二十四衙門無所不包,宦官在皇家的衣食住行上就取代了宗正,朱元璋自己說不許太監乾政,他還任用宦官去外地查茶馬案,
朱元璋對太監一事,所言和所行,是相反的。
前文說過,宦官權力是皇權的延展。
加強中央集權,就是削弱官僚,那就隻能用宦官唄。
朱元璋邊用邊罵,越罵越用,
為何朱允炆不適合做皇帝,其實從一事中,就能高下立判,
朱元璋祖製不讓用宦官對吧。
朱允炆繼位後,他真不用!
不用也就算了,還聽著朱元璋的遺囑,瘋狂打壓內宦,實則在朱元璋一朝,內宮就離不開宦官了,以前的潛規則,朱允炆一概不認,把內宦收拾得要死要活,這些內宦受不了,在朱棣靖難時,紛紛投靠朱棣,把宮裡的虛實透漏了個乾淨,
可以說,朱棣還沒進京呢,京內的各種情況,他就都知道了,
等到朱棣登基後,他也說要聽從祖製、打壓宦官,實則卻是重用,比朱元璋時期用得更猛。
明白了嗎?
朱允炆距離合格的皇帝有多遠。
朱元璋、朱棣都會說一套做一套,朱允炆不會,這娃太實誠了,
皇爺爺說宦官不好!
我聽皇爺爺的話!
可朱允炆光聽話了,沒睜開眼,看朱元璋是怎麼做得。
說一套,做一套,
必須是皇帝的基本功。
誰都能實誠,唯獨皇帝不行。
見兒子有些昏沉,劉據道,
“與你講得不少,你回去多想想,明日再來找我。”
“是,父皇。”
太子進恭恭敬敬行禮,起身,離開。
看著兒子離開的小小背影,劉據歎氣,
“這孩子倒不像劉家人,什麼都好,就是太實誠了。”
劉家人,主打的就是一個狡猾。
什麼時候從劉邦、劉徹口中聽過真話?
包不可能啊!
劉據思考,“要是能讓這孩子多與真正的大商賈接觸一下就好了,可京中的大商賈都是官員,也知道太子身份,太子跟他們學不到真正的爾虞我詐,這個人選不好找啊。”
“殿下!”
等著太子進走出後,趙采風迎了上來,
現在來看,劉據分彆對趙采風和史複的處置也有意思,
趙采風犯錯,但他老實,
劉據明罰暗賞。
史複沒犯錯,但不老實,
劉據明賞暗罰。
帝王都不老實了,手下還能再不老實嗎?
這些細節處極多,但太子進都沒有感悟到父皇用心,現在給他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太子進也有意識的看這些事。
“采風,你陪我走走吧。”
“殿下,天涼了,您披上。”
趙采風替劉進披上披風,
劉據想道謝,又先止住,他想起來父皇的話,
真心想道謝時,反而不道謝,
心裡不想道謝時,嘴上要道謝,
劉進用這笨方法體悟父皇說得話,
沉默點了點頭,抬腳就走,
趙采風跟上,心中暗道,
“殿下如何變了個人?好有威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