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初唐!
第八十三章白馬寺
相傳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
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
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蔡、秦等人告彆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裡征途。
在大月氏國,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
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禦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
“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
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藍。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中國、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和“祖庭”。
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後來又進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聖地。
因此19世紀末以來,日本捐資重修白馬寺鐘樓並立空海雕像;泰國、印度、緬甸政府相繼出資於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
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均來此受戒,美國、德國、加拿大皆出席該寺方丈升任法會,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馬寺可謂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寺”。
……
“到了,前麵就是白馬寺了!”
白馬寺不愧是天下第一寺,一大清早,這裡就香火鼎盛,人來人往。來自各地的信徒紛紛前來禱告、祈求。
迎著裹帶了香氣的清風,跨入寺門。
參天大樹掩不住白馬積聚的靈氣,殿宇樓閣隱不住來自天竺的靈光,寺院被籠罩在這善淨的氣與光之中;
東樓懸鐘,西樓架鼓,晨鐘暮鼓之聲在青瓦上空奮力飛騰,悠揚飄蕩,它要將這清心梵音送至人間,喚醒真善美。
“宋郎,我們進去上柱香吧!”
這個時代,佛教興盛,進廟燒香,入寺拜佛是人們的一貫做法。
香為佛使,香在梵語中稱健達。古印度傳說中有香神,即“乾闥婆”,不食酒肉,唯求以香味為食,以資陰身,又自其陰身出香,故名香神。
以後被引為佛教的八部眾之一。
佛教中用香,據《賢愚經》卷六載佛陀當年住在祗園時,有長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準備禮請佛陀。他手持香爐,遙望祗園,梵香禮敬。
香煙嫋嫋,飄往祗園,徐徐降落在佛陀頭頂上,形成一頂“香雲蓋”。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
根據這個傳說,“香”是弟子把信心通達於佛的媒介,故經上稱“香為佛使。”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緣起。
入得大殿,所有人都凝神靜氣,以示對我佛的尊重。
宋易雖然不在乎這些,可是入鄉隨俗,既然彆人都這樣了,那他照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