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過後,小謙對三人更熟絡了。
國人不知道從什麼開始喜歡用給人夾菜的方式表達感情,小謙的碗裡被袁大娘的筷子堆滿了菜。
飯後,三人再度開口。
“說好了,以後在京的時候,帶小謙兒來家裡玩玩,我又置辦了幾隻鴿子,托人弄了幾條金魚過來,家裡又生氣多了!”
王長安什麼時候都不忘記擺弄玩的東西。
李劍垚對此都有些審美疲勞了。
“我要是常在京城住,就把院子裡挖個池子,放幾條大錦鯉,比你那小金魚可強多了!”
“哎,你小子能弄到錦鯉?”
王長安果然是賊不走空,玩心甚重,打蛇隨棍上。
“什麼話,要不是鯨魚太大不好弄,我都想弄一條過來,一口下去你養多少年的金魚都不夠吃的。”
“彆廢話,你要是能弄給我弄幾條錦鯉過來就成,鯨魚我就不要了,回頭我在家院子裡挖個魚池,那一定特美!”
“那您挖吧,什麼時候挖得了,水養好了,我就什麼好時候把魚給您帶過來,實在不行還能當個養魚池,沒事撈上來一條燉了。”
倆人聊上玩的,就停不下來,王長安還考了李劍垚一下。
“你知道最早的錦鯉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嗎?”
李劍垚哪知道,就算知道也要假裝不知道,王長安既然問出來了,那就是要開始裝逼了,必須配合他一下。
“小侄願聞其詳!”
王長安下頦一樣,示意李劍垚懂事兒。
“話說,還是隋朝的時候,文帝楊堅巡遊時偶然發現一池絢麗的錦鯉,被他色彩斑斕的外表所吸引。
於是命人將這些錦鯉捕獲,帶回了長安城的禦池中飼養。
到了唐朝時期,宮中的錦鯉繁育的就多了,也漸漸流傳了出去,成為貴族們爭相飼養的寵物,甚至在唐朝詩人的詩詞中也常常吟詠錦鯉之美。
比如白居易的《鯉魚》,眼似真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沉。河中得上龍門去,不歎江湖歲月深。
錦鯉遂風靡權貴之中,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其實很多時候,宮中未必有多喜歡錦鯉,但民間聽說宮中也有此物,那做個噱頭宴客閒談時也不失為一種高雅之趣。
到了宋元時期,交通能力發展,錦鯉的飼養技術也得到了進步,人們開始有意識的培育更加絢麗多彩的錦鯉品種。
錦鯉魚塘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幾乎隨處可見。
明清兩代,隨著工藝美術的蓬勃發展,錦鯉作為人們喜愛的題材,出現在各種淘氣、漆器、瓷器等器具上。
等到清晚期乃至民國,隨著戰亂,錦鯉池多荒廢了,甚至想要看色彩斑斕的錦鯉隻能在小日子看到了。
去年,小日子隨著建交,送了咱們一批錦鯉,這魚才又被一些人提及,我單位裡很多人那陣子也沒少談論。”
“大爺學究天人,不才竟不知錦鯉的曆史如此深遠曲折。
大冬天的就算了,等天暖和了,您就找人在院子裡挖坑吧,我肯定給您淘弄回來幾條!”
“說好了?”
“說好了!”
這玩意對李劍垚來說能有什麼難度,讓斯蒂文或者平野章他們誰辦都能辦到,如果辦不到,李劍垚就親自去借,管他是哪,借走了就不還。
陳教授聽得有趣,平日裡可沒有這專門研究玩物的氛圍,在學校裡頂多是組織組織踢球打球打太極跳舞什麼的。
“要是好養活給我弄兩條就成,不好養活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