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婚禮這種事,每家有每家的需求。
孫大夫發愁李劍垚猜測無非幾種原因。
一種是光看過豬跑,沒吃過豬肉,參加彆人的婚禮次數肯定是不少的,但是自己操辦那是頭一回。
這不同於嫁姑娘,本來淩靈這也能操辦一次的,但是倆小的沒給這機會,吃了幾頓飯就得了。
60年代和70年代,嫁娶的習俗雖然在流程上變化不大,但在場麵上肯定是有些不同的。
當生存狀態變得好起來之後,人們自然而然的對生活有著更高一些的要求。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家裡有兒子的,尤其是家裡經濟條件一般的男方家庭,是出於見識也好,還是出於經濟條件考慮也好,亦或是有些婆婆就是喜歡習慣性的刁難一下女方也好,一般來說開出的條件、婚宴的準備可能都不同。
在這個隨禮一兩毛就算不少的年代,更彆提用婚禮這樣一個場合收份子錢了。
而女方,姑娘嫁人了,家裡少了一口人,正常的腦回路都是希望自家姑娘在婆家過的舒服一些。
這裡排除掉嫁姑娘是為了那點彩禮的。
這樣一來,其實無論是怎樣,女方都會期望男方提供的條件更好。
這是自然而然的一種心理預期,人心又是怎麼能輕易被滿足呢。
而男女雙方,在婚前可以考慮什麼愛情和眼緣,可以考慮郎才女貌,可結了婚之後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更多的是像兩個經濟體之間的結合,生活的和諧度幾乎完全取決於家庭收入水平。
愛情本身可能不需要物質來襯托,但表達愛意的每一次可能都需要一些物質來滿足。
這樣一來,如果新組建的家庭,在經濟條件受限的情況下,雙方父母的幫襯就顯得很重要了。
所以,誰都希望另一方的經濟條件或者社會地位能更好一點,就算是幫不上忙,至少不至於拖後腿。
孫大夫的另一種情況,無非是想在現有的條件下,怎麼能把這場婚禮操辦的更好一點。
家裡三個工人,錢財上是不缺的,薛家那頭雖然是農村的,但姑娘本身也是工人身份,再加上了解到的對方的信息,孫大夫也不擔心女方難纏。
那這樣一來,無論是家具家電什麼的,還是日用這些物件就是優先要考慮的事情。
恰好,這些問題徐老三都能給解決掉。
商量了沒多久,孫大夫就已經眉開眼笑了。
在自己這裡的難題,對彆人來說就不值一提。
送走了徐老三,孫大夫高興的跟李劍垚說道,
“小賊!你這朋友本事不小啊,我謝謝你了,這回我就把心放肚子裡了!”
“看您說的,丈母娘也是娘啊,您有犯愁的事,小胥我自然要搭把手的。
再說了,淩越也是我自己親小舅子,女方又是我表妹,我能光看著?”
“行了,彆臭屁了,估計這邊的事操持完,我閨女也要生了。
到時候你記得過來接我!”
“成!您請好假就是了,就算我不親自過來,也會讓人過來的。”
離開淩家,李劍垚又去汽車廠和分局一趟,回來一趟該走動的關係還是要走,給老周和老劉各送了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