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爺爺來說,這簡直顛覆了他的認知,即使在巴蓋裡亞的時候,也沒這麼係統的去分配過工作人員,那邊的員工基本上也會那麼幾樣手藝。
巴蓋裡亞那邊更多的是像住家的長工,而這邊的的確確是公司的員工,他們下班之後可是要回家的。
“這都種點啥啊?那麼多人夠養活?”
“主要是西紅柿、生菜、胡蘿卜、洋蔥這些蔬菜占比不少,靠近山脈的地方土質適合種植花生,所以有一溜土地是種花生的。
蔬菜的話,可以種植兩季,營銷人員會把這些蔬菜運往洛杉磯或者舊金山去,這邊的蔬菜要比國內的價格高不少,盈利規模還是可以的。
其實還是看合同,如果訂單不理想的話,那可能就會改種玉米或者大豆或者小麥之類的,蔬菜的種植麵積就會減少,相比之下,還是糧食作物更方便打理。
至少生長周期更長,統一收割入倉,不像蔬菜類的,一旦水熱條件有變,可能就會造成集中上市的情況,工作量就會增加,所以這個時候農場經理就會調整工作任務。
他那個角色就相當於咱們的大隊長,是正經管事兒的。
隻不過咱們的大隊長對鄉親們負責,同時對公社負責。
而我的農場經理隻需要對我的錢負責就可以了,員工的薪水並不是由他來決定。”
正說著,已經有工人把西紅柿苗裝車了,一車一車的苗就從這邊的育苗室裡往外運。
“這得有多少苗?”
“不知道啊,往年一般種個幾千畝的樣子吧。”
“那能賣的完?”
“不能啊,其實分兩部分,一部分鮮食,送往超市和社區的,一部分在成熟之後直接采摘留下來做番茄醬的。
這部分會有專人收走。”
“那為啥不自己做番茄醬?”
“那就是另外一個產業了,首先搞這個品牌效力沒人家以往專門做番茄醬的企業專業,規模也上不去,銷售渠道也不如人家,冒冒然的進入一個行業不是說行就行的。
保不齊還會產品滯銷,番茄醬也是有保質期的,到時候沒賣出去就砸手裡了。”
對於爺爺來說,小農經濟他很懂,伺候土地他也略有經驗,但是這個農場範圍內的所有新鮮的東西對他來說都不亞於一次完全不同的衝擊。
甚至顛覆了他對於“種地”這個詞彙的認知。
原來,種地也可以這樣?
老頭子好像突然找到了不同的樂趣,拽著李劍垚給他講解每個崗位職能、每個環節,甚至還去采訪人家工作人員。
李劍垚突然想找個專門的翻譯過來給他,好奇寶寶什麼的是可以原諒的,好奇的爺爺就很費孫子啊!
最主要的是,李劍垚對於各個環節也不是全都懂啊!
喜歡重回60年代不遺憾請大家收藏:()重回60年代不遺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