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李劍垚帶頭給父母磕頭拜年。
屁股後麵一堆的兒媳婦、娃娃、見歡、建安還有馮蘭小謙兒這些小輩。
作為這個家中眼下輩分最高的李厚欽和趙女士發壓歲錢發到手軟。
見歡不好意思,擺手說不要。
“拿著吧,我們是長輩,你是小輩。”
“十七叔、十七嬸,我都結過婚的了。”
“你就是八十了,我們也是長輩,再說都離了,錯也不在你,彆想那麼多有的沒的。
等嬸子在這邊給你好好踅摸一個,還年輕呢,彆想的太多!”
見歡紅著眼嗯嗯。
李劍垚又給馮蘭和小謙兒發了兩個紅包。
“你們倆叫我聲叔,就該拿著,我家就是你倆的家,剛來的時候就跟你們說過了,來拿著!
哎,磕頭就不用了,我這個歲數你們搞這個我不太能接受!”
“謝謝叔!”
倆人大大方方的把紅包收起來,臉上堆著笑,眼底藏著傷,這倆孩子幼年的傷痛會伴隨他們一生。
建安收起來二大爺和二娘的紅包,賊兮兮的湊過來。
“哥,我也是小輩兒,是不是也給我個紅包?”
“咋,你也想管我叫叔?”
“那我二大爺不能答應!”
李劍垚的手和腳都抽搐了一下。
“初一不打孩子,你彆逼我在這麼傳統又喜慶的日子扇你,滾一邊去!”
建安小腦袋一甩,馬上去家裡的大王跟前獻殷勤去了。
這個猴子!
而遠在京城,爺爺奶奶最終還是留在京城過了年。
一則是大嫂生了小老三,然後就是月子,再然後就是初一和昭凝這倆小家夥的三十六計,再加上大哥又不在家過年,老兩口反正也不是第一次沒在老家過年,索性就答應了。
大姐那邊,大娘和大伯抽空回去了一趟,也算是沒忘記閨女。
初一和昭凝兩個學校換了過來,走路不遠就能接送,爺爺腿兒著就能過去,要不然想回去還真是人手不足。
兩邊又都生了個男孩,大嫂給娃取名昭卿,另一邊大姐夫給娃取名方順。
大哥這邊,估計也就這三個了,一個是大哥的工作的原因,另一個政策性的原因很可能覆蓋到。
大姐那邊,對於方遠來說,兩個男孩也足夠給他們方家祖宗一個交代了,最起碼不再是一脈單傳。
而李劍垚顯然不受什麼政策的影響,這幾個高低得給自己生出女兒來。
這年的京城,很多人家都沒有貼春聯和放鞭炮,大伯這也沒例外。
相比於香島的四季常綠,京城的年夜飯也好還是大年初一的飯桌上很難見到綠葉蔬菜。
為了保證營養,大伯幾乎整個臘月都在排隊購買各類物資,每日騎著三輪車往返於朝內菜市場,肉要排隊,菜要排隊,豆製品也要排隊,要不是倆孩子在這上學,都想著回村裡去了。
聰明如他,在折騰了許久之後,還是忍不住坐火車回老家了一次,在家收了些雞、豬肉以及刮了大棚點新鮮蔬菜回來,兩天的時間大包小裹的折騰一次也是值當的。
最起碼帶回來的這些東西能吃上一段時間,就是比較費人,要不是距離不算太遠,連這種操作都不好辦。
還好李劍垚給留得糧食又多又細,總的來說生活水平上還是比其他人家強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