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這封信,的確是身在河南的沃王張洛行所寫。
........
但是在古代,送信從南到北,還要經過一路戰亂,真正到達對方手裡,短的需要十幾天,長的隻需要一個多月。
所以忠王李秀成收到這封信的時候這封信其實沃王張洛行一個月之前所寫的。
那就意味著,這一個月之中,會發生好多事情,好多變故。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聽我細細說來。
這章主要介紹簡單的,撚軍張若行
沃王張洛行,生於1810年,河南渦陽縣西北十二裡外張老家村。
村子不大,但是出牛人。
張若行進過私塾,會讀書寫字,性格堅韌。
年輕的時候為了生計,跑去販賣食鹽,但是這事對朝廷來說是犯罪,殺頭的事情。
張若行就長期出現在朝廷的追捕名單當中
漸漸的張若行身邊聚集了大量追隨者,他喜歡劫富濟貧,深深受到當地百姓的尊敬。
張若行在群眾心中是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存在。
1852年,太平軍崛起,天下大亂,大有推翻滿清之事。
張樂行和和朋友龔德樹在自己的老家集合幾千貧苦百姓起義,正式造反
張樂行起義後,隨即河南地區上千支隊伍也發生起義,他們被稱為撚,意思就是團夥。
後來後世人將他們稱為撚軍。
因張樂行在河南地區,名聲很高,影響力很大,百姓紛紛加入他的隊伍,結果他的隊伍在荷蘭之中屬於最大的一支。
1853年,受到太平軍的影響,所有河南撚軍首領集中在一起開了個會,這個會議主要乾什麼呢
當時撚軍派係不同,實力也不一樣,關鍵是作戰的時候各打各的,難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小打小鬨,不能像太平天國一樣形成大的氣候。
所以他們研究開會,推舉盟主,來領導大家。
那麼這個盟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張若行的身上。
合並起來的撚軍在武林盟主張若行的帶領下,與清廷作戰,越戰越勇,一度打得河南的清軍隊伍狼狽逃竄。
朝廷害怕河南這個產糧大地徹底丟失,就派欽差大臣勝保進駐潁州,進行剿匪工作。
勝保一開始是瞧不起撚軍的,勝保認為:
“”撚匪不過一群目不識丁的農民,流寇而已,不足為懼“”。
........
所以勝保進入潁州之後,信誓旦旦的帶兵主動出擊,結果幾次都被撚軍給擊潰。
勝保敗的次數多了,朝廷就會罵,就會責備,責備,罵的次數多了,勝保就再也不敢出擊了,他於是選擇裝死,躺平,躲在潁州。
沒有了朝廷的牽絆,撚軍人數一度達到上百萬,進入了巔峰。
可達到巔峰,那又能代表什麼呢,沒有統一的管理,沒有核心領導人物,不過是一群散沙而已。
.........
不過張洛行在河南他的主要對手並不是欽差大臣勝保,而是袁世凱的叔叔袁甲三。
袁甲三在河南有一定的勢力,袁甲三的家族控製著淮河的水運,以及鹽稅,家族在河南擁有大量的壟斷生意。
所以撚軍作亂,袁甲三當然害怕,自己在河南家大業大,要是讓這些土匪,流民給破壞了,咋辦。
所以袁甲三比欽差大臣勝保更害怕撚軍,他保護家族利益,他以朝廷命官名義,組織兵馬,積極對抗撚軍。
袁三甲和張若行在河南大戰數年,對戰幾十次,互有勝負,反正就是誰也吃不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