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線取得大勝的消息,很快傳到坐鎮蘇州城的忠王李秀成耳中。
忠王李秀成在等這個消息,都等得望眼欲穿了,當他得知學習湖南人湘軍)那套挖掘長壕的戰法,取得成功之後,李秀成竟然有點小小的激動:
“”太好了.......行動證明有效,這樣的方法值得推廣“”
“”傳令下去,城內所有百姓立刻出城繼續挖掘坑道,一直將坑道連到前線長壕為止。“”
..........。
太平軍之前一敗再敗,就算忠王李秀成親自前往前線督戰,可在淮軍洋槍大炮的麵前,太平軍依舊兵敗如山倒。
這種兵敗如山倒,就連李秀成也無法控製。
如今太平軍找到了破解洋槍,大炮,阻擊清妖的方法,怎麼能不加以推廣呢?
就這樣,兩三萬前線的太平軍士兵在坑道裡守著,等著清妖主動上前進攻,他們就趁機爬出洞,躲在坑道裡阻擊。
而蘇州的百姓則在後方挖掘密密麻麻的坑道,一直通往前線。
這些坑道四通發達,前線需要物資或者彈藥,城內的太平軍就背起糧草,扛起彈藥,立即可以從坑道裡送往前方。
可以說他們挖掘的坑道慢慢的成為了密密麻麻的坑道網。
........
電影“”投名狀“中”攻打蘇州的場景,大家也看到過吧。
電影中蘇州城外密密麻麻都是坑道,這些坑道有的是太平軍挖的,有的是後期淮軍挖的。
當時在蘇州戰場類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坑道戰,不過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這種戰法,領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等國將近半個世紀。
開玩笑的)
不過我當時想不明白的是,蘇州城的守將前期明明是忠王李秀成,後期應該是慕王譚紹光。
可在投名狀中卻變成了“”黃將軍“”。
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不叫“”李將軍“”或者“”譚將軍那是不是應該更貼合曆史一點呢?
好了,不說這個了!
.........。
坑道戰取得勝利,坑道裡的太平軍一片歡呼,他們好久沒有取得如此大的勝利了,特彆是打洋鬼子,打得心裡舒坦。
甚至還有的太平軍士兵搖起了軍旗,軍旗在風中揮舞,他們是故意做給洋槍隊的人看的。
太平軍這邊在歡呼,歡呼聲傳到了一裡外戈登的軍陣當中,戈登氣的臉都綠了。
“”豈有此理?.......這些毛子簡直是欺人太甚,傳令下去,給我發炮,炸死這些逼玩意兒“”。
.........
怒極的戈登,命令部隊發炮。
很快,洋槍隊的幾十門大炮又發出砰.....砰......砰的射擊之聲,炸的太平軍陣地塵土飛揚。
可太平軍依舊淡定自如的躲在貓耳洞裡,士兵們啃著乾糧,數著炮聲。
雖然連續發了數百炮,但是戈登不再派人進攻,因為此時已經天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