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時候的侍王李世賢是十分瞧不起左宗棠的,雖然李世賢在江西樂平被左宗棠打得滿地找牙。
但現在情況不一樣,浙江是李世賢的主場,而左宗棠隻是個外來戶,自己在浙江擁有三十萬兵馬,可以說是人多勢眾,實力強悍。
縱觀左宗棠那邊呢?
馬夫,廚師,後勤人員加上可戰鬥的隊伍,隻有一萬餘人,實力懸殊太大。
李世賢在決戰前夕,突然懷念起四年前的那場讓自己揚名立萬的“”灣址大捷他對手下說:
“”現在左宗棠放棄守衢州,與我野戰,有點類似與四年前本王打的那場驚天動地的“”彎沚之戰“”。
依稀記得那年清妖頭目鄧紹良放棄防守陣地,非要與本王決戰,讓本王將他擊斃,實在痛快“”。
“”今日,本王也要複製當年的輝煌,擊斃左宗棠“”
.......
1858年,那場灣沚大捷,讓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在太平天國名聲大振,功勞巨大,直接封王。
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灣沚大捷“”是怎麼回事?
我在這裡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天京事變之後,李秀成和陳玉成等人都被提拔,成為了軍帥。
而李秀成的弟弟侍王李世賢在天京事變之前,一直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將領,而且他還不能率太平天國的精銳作戰,隻能率一支偏師。
1858年11月。
李秀成和陳玉成兩軍聯合,準備在皖北吃掉湘軍主力李續賓部。
也就是我們前麵所說的“”三河鎮之戰“”。
李秀成和陳玉成為了在安徽北部的三河鎮吃掉李續賓沒有後顧之憂。
李秀成就派自己的弟弟李世賢在安徽南部牽製安徽的清軍北上。
也就是說李世賢給李秀成和陳玉成打輔助,打阻擊。
當時李世賢率領的是一支偏師,人數不過四千人,戰鬥力也不怎麼樣。
1858年11月中旬,安徽北部的三河鎮正式開打,湘軍主力李續宜被陳玉成和李秀成領導的太平軍包圍三河鎮。
李續宜是湘軍的主力,也是朝廷的主力,如今他被圍,曾國藩慌了,朝廷慌了。
朝廷於是調動皖南的部隊北上,去增援三河鎮。
李世賢正好在皖南,他的任務就是阻擊清軍北上。
如今清軍異動,在李世賢的眼裡,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
所以李世賢選擇主動發動進攻。
11月20日,李世賢親率主力從蕪湖出發,兵分三路,進攻鴉山和孤山壩。
清軍立刻兵分三路進行抵禦,經過兩天的戰鬥,太平軍攻破鴉山,順帶將孤山壩也一同攻破。
三路清軍狼狽而逃。
李世賢這個戰果其實並不大,放在太平天國戰爭史當中也是毫不起眼。
三路清軍隻是被擊潰,並沒有殲滅,當然這三路清軍人數也不多,每路清軍不到一千人。
可接下來的戰事,卻讓李世賢揚名立萬。
太平軍連續攻破兩地,這引起了江南欽差大臣和春的慌張,朝廷下旨讓他組織兵馬前去三河鎮解救。
如今在安徽南部又出了亂子,這還得了?
欽差大臣和春立刻派通永鎮總兵戴文英率五千人,前去阻擊李世賢,
戴文英在12月11日,趕到清軍灣沚大營,駐紮起來。
李世賢得知情況後,帶兵佯攻黃池城,戴文英大驚,趕緊全體出動,去增援黃池城。
可清軍幾千人在路上遭遇到了李世賢的伏擊。
這可是清軍四千人對戰太平軍三千人,清軍人數眾多,按道理來說就算太平軍打伏擊,也最多隻能取個小勝
畢竟人數差異擺在那。
可沒想到李世賢的三千人的偏師,將戴文英的清軍主力殺的片甲不留,戴文英本人也被太平軍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