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清聯軍從寧波出發,攻克餘姚,一路上遇到幾股太平軍的阻擊,等大軍到達慈溪的時候,已經二十天有餘。
太平軍在慈溪的防守可以說是猶如銅牆鐵壁,設了三層防線,也就是說挖了三道坑的。
三條橫著的坑道之間又豎挖了幾條首尾相連的坑道,這樣可以做到前麵的人在作戰,後麵的人從坑道運送彈藥,或者派兵增援。
每個坑道相隔一百五十米,這一百五米的距離是有講究的。
因為當時太平軍裝備的西式滑膛槍,以及老式抬槍,他們的射擊距離都是大於一百五米。
其中滑膛槍的射擊距離是一百五到一百八十米之間,而抬槍的射擊距離就更遠,能達到五百米。
若洋人占領太平軍的第一條坑道,太平軍防守隊伍迅速退回到第二坑道進行防守,這樣他們可以用手中的火槍射擊第一條坑道的洋人。
以此類推。
關鍵是洋人占領第一坑道之後,也沒有多大的用,因為洋人的大炮太過笨重,這些笨重的大炮過不了坑道。
如果把坑道填埋,又需要時間,所以不管怎麼樣坑道戰,永遠是進攻方吃虧。
哪怕洋人火器再厲害,也沒有多大的用,一百年之後的抗美援朝上甘嶺就是這個例子。
那時候美國人的炮厲害吧?
美國人還有飛機,可我們誌願軍躲在坑道當中,他們卸下了成噸成噸的炮彈往上麵扔,但是依舊占不了上甘嶺。
........。
太平軍這邊防守陣容也很強大,首王範汝增,戴王黃呈忠,誌天義何文慶等人親自坐鎮指揮。
首王範汝貞,戴王黃呈忠手下嫡係兵馬大約一萬兩千人,這些人都是侍王李世賢灰底下實打實的精銳。
而誌天義何文慶他手下的蓮蓬黨精銳雖然說半個月之前,在姚江岸邊被洋人用巨炮打得精銳儘失。
但是蓮蓬黨是由流民,難民組成,最不缺的就是人。
我們反複說過,當時的平民百姓活不下去,為了口飯吃,唯一的辦法就是參軍。
所以蓮蓬的隊伍還有將近三萬人,這三萬多人野戰能力不行,用於防守還是綽綽有餘的。
1862年8月20日。
英法聯軍幾十門大炮開始炮轟慈溪城外的太平軍陣地。
炮轟第一個坑道。
“”砰....砰.....砰“”
炮彈像雨點一樣密集的砸向太平軍陣地,炸得磚石亂飛,灰塵直衝天際。
太平軍早就有應對辦法,守在第一坑道的一萬多人一部分退往貓耳洞,一部分人退往第二個坑道,第三個坑道。
炮轟持續兩個多小時,已經打了幾噸炮彈,太平軍那邊陣地濃煙滾滾。
英國統帥,法國統帥,和朝廷閩浙總督端慶,總兵林文察站在炮台後方的一個山坡上,用望遠鏡觀察著太平軍那邊的情況。
“”大炮這麼個打法,那些長矛恐怕連個渣都不剩“”
總兵林文察拍馬屁似的,對英國統帥說道:
“”貴國的大炮果然厲害,可以說用洗地也不為過“”
“”先生......您又要立大功了“”
英國統帥沒鳥他,而是自顧自的拿起望遠鏡觀察著戰場的動向。
在他的眼裡,清軍就是一群廢物,一群炮灰而已,所以沒必要跟他們稱兄道弟。
閩浙總督文端見總兵林文察一副低三下四的樣子,他很是不屑,用眼神藐視了一下林文察。
林文察看到後,很識趣的退了兩步。
英國統帥看了一會兒,慢慢的放下望遠鏡,然後轉頭對閩浙總督文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