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嗣倒是知道這事,回答道“這事我知道,書一共雕刻了三套版,一版為放翁的行書,這一套用的是梨木,錢家的意思這套版要長留,所以隻印五百,而後油封。另外兩版分彆是舅叔公親筆,仿米體。以及錢家大姑娘親筆,正體。都是隻印五百。後再印,就是公版了。”
韓絳懂。
仿米體就是米芾的字體,這位舅叔公自已見過一麵。
是舅父吳鬆的叔叔,也是當今慈烈太後的親侄子,不喜歡從政,當官在中年之後多是虛職,當過鎮安軍節度使、現在知明州,但明州的事他基本上不太管,隻是偶爾當散心坐船去轉一圈。
喜歡書畫,陸遊以前討厭韓家、討厭吳家。
但對這位吳琚卻是十分客氣。
名氣比不得陸遊,卻也是一位當代書法名家。
最後想來錢歆瑤寫的正體,是專門用來送給貴族女眷的,真正往外賣的應該是公版,就是活字印刷的。
韓絳又問“那麼,版式呢?”
“都是八行十七字,分四冊。”
“恩。”韓絳點了點頭表示明白,又交待了一句“我那本老師親筆手書,有點小瑕疵沒用於雕版的,你幫我收起來,少著被人惦記。”
“少君放心,已經收好了。”
韓絳也不知道對方惦記是自已的文章,還是陸遊的書法。
不過隻印五百份,這東西可能真的很貴。
對於文化人來講,千文都不算貴。
韓絳內心還是非常慚愧的,如果放在自已剛穿越那幾天,陸遊那一筆行書能讓自已變成半文盲,其中大半的字需要用猜的。
憑心而論,韓絳更喜歡正體、或是公版體。
正體就是唐代的標準字體,後世稱為楷體,大概意思就是這字體就是楷模。
公版體是為了印刷而慢慢形成體係的另一種標準字體,這種字體又經曆了幾百年發展後,被稱為宋體。公版體不屬於手寫字體,此時僅用於印刷。
注宋體與秦檜沒有半毛錢關係,不服來辯。
這兩種是最容易辨認的。
在韓絳的識字水平上,行書有點難,行草難度偏高,草書是地獄級難度,狂草等於天書。
陸遊教韓絳寫字,先從隸書開始,然後是正體,最後是行書。
當晚,一處大宅內。
韓絳見過的張胥正坐在一間書房的下首位置,一個身穿華服的背影站在窗間。
那個背影盯著窗外的迎春花很長時間之後,突然笑了“有點意思了,真是莫欺年少。張糾,你到城外的莊子住暫住幾日,容我找個時機會一會這位韓家少君。”
“是。”張糾起身一禮“那我明天就走。”
華服男子問“為何不是現在?”
張糾回答“夜裡城門會關,打開城門送我出去不難,但萬一有心人去查的話就很麻煩。所以明天城門打開後我再離開,儘量彆露麵,隻當是偶有閒暇時光。”
華服男子想了想,認為挺有道理“也對。那就明天再離開吧。”
“是。”張回應之後又問“北邊的那位貴人若問起,如何交待?”
張糾,便是這位自稱張胥之人的真正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