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寶全世界!
下午的爬山尋寶之行,達卡這群廓爾喀人其實並不看好。
因為根據礦物學基礎知識,緬甸紅藍寶石屬於地質板塊擠壓作用形成的剛玉,山體外表的儲量肯定不如山體內部,山體內部又不如山的底部。
當然,其他國家也有通過火山噴發形成的剛玉,那就另當彆論了。
緬甸絕大部分寶石礦脈的走向,都是斜著往地下深處而去,依存於礦脈而開挖的礦洞,自然也是如此走向。
在陳功看來,上午自己發現的那三條小餘脈,就以八米深度的儲量來說,等同於這支廓爾喀人原先一年的產出,這意味著他們至少可以繼續在這裡安穩地生活一年。
然而對於他自己來說,這些儲量就有些不夠看了,總價值太低。
既然來到了抹穀,有了這支廓爾喀人和他們這個礦區的良好基礎,他就還想再努力一下,儘可能找到一條更大的主礦脈,從而在短時間內,為自己的財富版圖再添上濃重的一筆。
廓爾喀人目前開采礦洞的所在丘陵僅一百多米高,陳功一行人花了不到半個小時,就爬上了山頂。
一路上來,不出意外,在地下八米深的範圍內,挖寶a發現的寶石寥寥無幾,其零散分布的狀況,也根本不適合進行商業性開采。
抹穀小城位於一個不規則的圓形山穀內,四周丘陵環繞,這些丘陵內部及地下深處,就是寶石的蘊藏之地。
陳功等人此時所在的丘陵,就屬於這個丘陵群。
站在山頂上,他們可以看到周邊丘陵群的情況,也可以清楚地俯瞰整座抹穀小城的全景。
看了一會,陳功敏銳地注意到,位於抹穀小城中心的抹穀湖,承接了十幾條溪流的注入,追溯這十幾條溪流的上遊,無不來自於四周丘陵相夾而形成的峽穀。
“抹穀湖不是人工挖掘的嗎,怎麼會有這麼多天然的溪流注入?”他遙指抹穀湖,詢問蘇亞。
“那裡原來就有溪流彙聚而成的小湖,後來英國人隻是組織人手把它挖掘擴大了。”蘇亞解釋道,“這些溪流都是季節性的,雨季水大,雨季過了就會變小甚至乾涸。”
“那抹穀湖裡會不會有被溪流衝下去的寶石呢?”小張突發奇想道,和陳功想到一塊去了。
蘇亞的回答是還真有。
當年挖掘擴大抹穀湖時,施工者們很快在排乾了湖水的湖底發現了大量的寶石,就是千百年來被這些溪流從峽穀裡衝出來的,主持這項工程的英國殖民者們從而大撈了一筆。
現在抹穀湖裡也仍然有寶石,都是這些年隨著溪水流進去的,不僅有峽穀裡衝出來的,也有礦工們在這些溪流裡選洗寶石時遺漏進去的。
因此,抹穀湖也被稱為寶石湖。
不過,由於礦工們會在溪流裡攔截篩選,現在流進抹穀湖裡的寶石數量非常稀少,但即使這樣,也不時可見去湖裡碰碰運氣的遊人和住客。
等這邊事了,我也有必要去一趟。
陳功這樣想道,身體轉過九十度,先遠眺一眼遠處的丘陵和山脈,然後指著腳下問道“既然流過峽穀的溪流中帶有寶石,那你們勘測過這裡沒有?”
他所指的,是他們所站丘陵和對麵兩個緊挨著的小丘陵之間所夾的一道山穀,穀裡地麵比較高,坡度很平緩,長滿了各種樹木。
出發前,陳功看過礦區地圖,這三個丘陵加上這道山穀,就是達卡他們承包礦區的全部範圍,麵積08平方公裡,租金每月兩億緬幣。
這個代價不算低!
由此可見,一旦現有的寶石礦脈枯竭,達卡他們根本撐不了多久。
“上一個礦主曾經請人看過,據說那裡存在天然礦脈的可能性很小,後來就開了我們現在開采的那個礦洞。”蘇亞說,“我們接手後,有派人上去挖了幾個點,底下都是散碎土石,沒有找到寶石。”
散碎土石說明這裡的土層是衝積形成的,幾乎沒有存在天然寶石礦脈的可能性。
不過,正是由於這裡是衝積而成的,那底下就有可能積留下來一定數量的寶石,像抹穀湖的情況一樣。
陳功注意觀察過,這條山穀呈現喇叭狀,靠近外圍丘陵地區的穀口小,而靠近抹穀小城這側的穀口大。
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地形,溪流在這裡的衝擊力不夠,於是沉積下來很厚的土層,形成了現在的平穀緩坡地貌。
而溪流所攜帶的寶石,極有可能就位於穀底土層的深處。
在霍馬林尋找柚木時得到的結論,放在這裡同樣適用。
心中滿懷期待,陳功帶頭下山,向山穀走去。
一腳踏到穀底的地麵上,陳功臉上閃過一抹笑意,隨意地問了蘇亞一句“你們當時挖了多深?”
“應該…好幾米吧,當時我還小,有聽達卡說過,挖掘機上不來這裡,他們人工挖的。”蘇亞回憶了下說道。
好幾米?
我看你們連三米都沒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