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眾人中就有不少人是中小地主兼營工商的,他們嘴裡說著反對朝廷關卡重重、商稅繁多,要求皇上“愛商恤民,上不妨工而下利於途(指販運)”。可是皇上一但派宦官為礦監、稅使到各地采礦和征稅,東林黨人就強烈的表示反對,大力鼓吹皇上派宦官出來開礦收稅就是為民禍害,與民奪利。皇恩浩蕩,優待士人階級。可是你們這些東林黨身為士的代表,卻個個隻顧著往自己的包裡摟錢,有哪個主動站出來交稅給朝廷和皇上了
黨同伐異,哼!隻許你東林黨自己悶聲發大財,難道還指望我們這些異黨乖乖的住草廬吃糠咽菜不成閹黨有什麼不好,最起碼跟著閹黨混還能吃香的喝辣的,還有大把大把的錢拿。
在自己的任期內,隻要和這位魏公公心腹的後輩搞好關係,那自己就算當個傀儡又何妨。
要知道,在這個荒蕪偏涼遠離繁華的地方,想要做出一番功績後再升遷,難度可是壓力山大啊!自己投靠閹黨納上投名狀,還用愁以後升官發財的問題嗎有搞頭哦。
回到文登營大營,龐帥也掩飾不住內心的歡喜,自打文登城回來後從白天到晚上,臉上的笑容就沒有斷過。什麼叫做驚喜,這**的就叫驚喜,給力!
尋常一個縣城的兵力可多可少,但是對於龐帥來說,隻要上麵有人給力,下麵自己兵多,有了合法的編製,龐帥就不會讓他缺額。這樣一來,自己的手中豈不是又能增加不少的兵力,還不用藏著掖著,可以正大光明的擺在城牆上,讓人挑不出刺來。
編製雖然有了,但是短時間內兵源不一定夠,為了人口和兵源,看來自己是要當一段時間的人口販子了。
勁頭一上來,晚飯也顧不上吃了,龐帥連夜和手下開會商量增加人口和兵源的事宜,半個時辰以後,眾人確定下了方案。增加人口上,一是繼續招收山東境內的遼東流民,二是利用閹黨的優勢從各省遷移經曆了天災**後沒有了生存之地的難民到文登營的地盤,當然,這是一個大工程,急不得。兵源上,一是從遷移來的流民和難民中招兵,二是派情報司去九邊重鎮和全國各地衛所探訪有能力但是得不到晉升和重用的悍卒和將領,看個人意願是否想調離來文登營發展,就讓閹黨下調令,調到文登營。當地長官不願放人的可以花錢或者送裝備來擺平,儘最大可能的快速得到一批有能耐還不用從新訓練的士兵將領。
定下方案後,龐帥便讓電報員發報給分管各項事務的負責人,讓他們根據實際情況製定計劃,然後按計劃施行。
不一會,許多看不見的電波從文登營發出,奔向各自的目標而去。今晚,注定是某些人的不眠之夜。
九邊重鎮,是明朝弘治年間在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從北部邊防線東頭的遼東鎮開始,依次為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也稱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以上都是傳統的大鎮,嘉靖年間,朝廷又於北京西北增設了昌平鎮和真保鎮,萬曆年間又從薊州鎮分出山海鎮,從固原鎮分出臨洮鎮。
從土木堡之變開始,明英宗玩廢了大同鎮和宣府鎮。萬曆二十年的寧夏之役,寧夏鎮,固原鎮又遭重創。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役,遼東鎮也玩殘了。以後崇禎十三年開始的鬆錦之戰,九鎮竭力湊足了十幾萬精銳出關與滿清決戰,結果死了接近一半。此戰過後,明朝苦心經營了二百多年的九邊重鎮徹底衰落,為大明帝國的國運響起喪鐘。
與其讓九邊精銳全部在朝廷手中浪費殆儘,還不如抽調出一部分精銳來在龐帥手中發揮更強的戰鬥力,與建奴死磕。既然九邊都沒落了,更何況各地的衛所呢,應該有很大幾率也能搞到一部分精銳。
再說,到了明末,邊將冒餉,邊兵逃亡,諸如此類的事也已司空見慣了,龐帥也是實在不忍心看到本該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悍卒們,逃到地方後成為種地的老農,浪費自己的天賦和年華,渾渾噩噩的度過一生。
如果說,幸運的能從各地難民和九邊或者其他衛所之中把曹文詔曹變蛟叔侄、趙率教、陳永福、張令、周遇吉、李定國、孫可望、李岩等悍將招致麾下,那自己豈不是相當嗨皮。
雖然文登營以後是火器部隊為主,但是有時候出征作戰,由悍將帶領的冷兵器部隊,將會在某些特殊地域或時間發揮出不小的作用。
幾日後,忙的差不多了的龐帥便離開了文登營,返回威海衛,找薛菲菲一起商量和準備二人的婚事。
但願在二人成婚之前,不會再出現什麼幺蛾子。(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