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員島,既後世的寶島台灣,自古以來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這裡,簡單的科普一下台灣島的舊名。在春秋戰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秦朝稱“瀛州”,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至元朝稱“流求”。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台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台灣北部)、“北港”(台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台員”、“台窩灣”(指今台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東寧”。清朝更名為“台灣”,並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台灣的正式定名。
天啟四年的大員島上,還看不出後世的繁華熱鬨來,因為島上的人實在是少的可憐。大明官方不主動移民,隻靠海盜集團和紅毛番從大明沿海的幾個省份連買再搶的折騰,幾年下來,全島也才隻是弄到了幾千人,還不到一萬。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自古以來,除非碰到大澇大旱,鬨兵災吃不上飯,古人鮮有主動離開家鄉者。雖然台灣是塊寶地,但是離鄉太遠,加之此時整個大明南方都還未開發完畢,想主動自願來台的人是少之又少。
之前龐帥找人通知大海盜頭子李旦,說威海衛水師想要在大員島安家落戶後,李旦也很是識趣,主動的把開發的尚有點規模的大員島北部交給了龐帥,結個善緣。
對於李旦的識趣,龐帥很是滿意。隻是,李旦也帶走了一大部分原本在大員島北部開墾的嫡係人員,隻給龐帥留下了兩千多號非嫡係的老弱婦孺。
威武霸氣的一級戰列艦“榮耀號”的船頭,龐帥舉起望遠鏡觀望著戰艦前方波浪儘頭出現的碧綠色海岸線,這就是大員島了。
小半個時辰後,龐大的戰艦緩緩的向大員島北部基隆港的碼頭靠去,隨著船身輕輕一震,戰艦便已靠著碼頭停穩。
等水手把跳板棧橋搭好,龐帥便帶著親衛們登上了大員島的土地。
此時的基隆港還很荒涼,由於先期前來接手的威海衛分艦隊規模並不大,且人員並不是很充足,所以現在的基隆港隻有兩座用來停靠船舶的碼頭與三座用來放置物資的大型倉庫。而要塞與炮台才剛剛開始開工建設,所幸軍港下轄的一個海軍陸戰營早已來到並構築完成了簡易防禦陣地。至於分艦隊缺額的戰艦也隨著龐帥的前來而補充齊備。至此,大員島分艦隊下轄的一艘三級戰列艦旗艦和四艘五級巡洋艦及其它輔助艦船全部到位,正式建製成軍。
“王煬,我就把大員島的建設交個你了。我要你用一年的時間建好基隆軍港的所有配套設施,兩年內做好五萬移民的安置工作。你有什麼困難和需要就儘管提,我會儘量滿足你的。”龐帥拍了拍身邊鎮撫王煬的肩膀說道。
“是,將軍!屬下必儘力而為,隻是這個人手問題”
“放心吧,半個月以後,會有一萬兩千名朝鮮勞工陸續到來,到時候王煬你可一定要給我安排好了。”
“一萬兩千名朝鮮勞工”
“是的!”
朝鮮勞工,是龐帥通過閹黨運作後,以天啟帝的名義給朝鮮國王下達了一紙詔令。大體的意思是:李倧啊!你們朝鮮的兵有點廢啊!打野豬皮老是損兵折將的,快冬天了,這段時間呢,我也不要求你繼續出兵乾架了。我這邊呢,也知道你們那邊今年糧食收成不好,現在國內缺糧鬨饑荒。所以文登營那邊願意出糧食雇傭你們朝鮮人來搞基建,給你們分擔一下國內鬨饑荒的問題,你看你們就挑個幾萬人出來吧。
膽大的龐帥就這樣通過閹黨假傳聖旨,用一些庫存的陳年舊糧和銀子從朝鮮國內搞了三萬兩千多朝鮮勞工。給海參崴送去一萬六,用來築城。給文登營留下四千,用來築路。然後剩下的一萬二送到大員來築城修路。
“王煬,還有一件事。等基隆港建好後,你再派人往島內深入二十餘公裡,那裡應該有一處大盆地。你可以在那裡選擇一處合適的位置先建一座可容納千人的軍堡,並實地去考察一下,我打算以後要在那裡再築一座大城,用來作為大員島的中樞,名為台北。還有,你還要修築一條台北連接基隆港的馳道,等合適的時候我會往那裡移民,記住了嗎。”
“屬下記住了,請將軍放心,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相當年,李旦隻帶著十餘艘海船,幾百口人丁登島,白手起家創業,把這裡開發的尚有些規模。隻可惜,他李旦海上為基,對這荒蕪的陸地海島並無興趣,就這麼給了我,我心裡還有些不好意思啊,哈哈!”
“走,去兵營看看!”說完,龐帥帶隊向遠處的陸戰隊營地走去。
“一、二、一!”
“一、二、一!”
“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