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不是呢,這世界上可沒有第二個能為咱們這些下人著想的人了。”
“要我說,咱們將軍就該早點帶軍北上,掀了他老朱家的台子。”
“說的對,咱們威海衛兵多將廣,火器犀利,早該……”
“咳咳,你們呀,就替將軍多積點口德吧,彆給將軍惹禍了。有些事,在心裡明白就好,彆說出來,知道嗎”年長的陳大力看著眾人逐漸的情緒高漲,說的越來越口無遮攔,連忙出口打住。
“唉對了,你們剛領的銀幣和之前的銀幣都存起來了,還是換成碎銀子了”看著大家夥都平複下來之後,陳大力趁機換了個話題。
“換留著花唄!換成碎銀子乾啥!不方便。”
“就是,帶著花就行,換成碎銀子太不方便了。”
“這銀幣在彆的地方能用嗎”
“你說呢,這銀幣又不是假的,也是用真銀子做的,還能花不出去不成。”
“聽說現在在外省,咱們的銀幣也能流通,而且一個銀幣在某些地方能值一兩三錢呢。”
“要我說,咱們的銀幣那是真好,都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既好看又方便,最重要的是,含銀量足啊!”
“是呀,現在的官製銀含銀量都沒咱們的銀幣含銀量足,就更彆提那些個碎銀子了。”
這些士兵嘴裡提到的銀幣,是龐帥下半年剛剛弄出來的玩意。一開始是為了發軍餉方便,主要是為了讓士兵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到發到手裡的軍餉有多實在。後來發現在民間流通起來也很受歡迎,所以乾脆在就自己的領地內把百姓手中各式各樣的銀子全部給換成了統一樣式和規格的銀幣,不再使用含量不統一的碎銀子。
不過說起來,銀幣在明朝時也不是什麼稀罕的玩意,大約在萬曆(573年-620年)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地)鑄造的銀幣就通過海貿流入了中國,不過主要在沿海地區流通,內地不怎麼使用。
提到軍餉,作者就先說說明朝士兵的軍餉,在明初時,士兵的軍餉主要是糧食和鹽,可以折現成銀子,大概在每月五錢銀子左右。
到了明英宗時期,由於軍戶大量逃亡,明朝開始使用募兵製,自願募兵的對象是大明全體百姓,抽選募兵的對象則是軍戶,最初募兵的待遇是發給銀二兩,布二匹作為獎勵,後改為自願參與募兵的發給白銀五兩作為安家費,免掉其家庭五石稅糧,額外免除家庭兩人徭役。被抽中募兵的則發給白銀三兩五錢,額外免除家庭一人徭役。
明武宗時期,募兵標準又發生了變化,安家費下降為三兩,但被募得的軍士可以支取月糧,標準為米一石。
而明世宗時期,戚家軍一年的軍餉標準大概在十八兩白銀左右。
明穆宗至明神宗時期,募兵費用的標準再次上調,募軍每人發放三兩銀子的安家費,入伍後還可以支取每月一兩二錢到五錢的月糧。
至天啟帝時期,遼東諸軍每月的軍餉大約在二兩上下,而貴州、四川等客軍地進入遼東作戰時,每月的軍餉標準在三兩左右。
當然,至於發到士兵手裡的實餉到底有多少,就很難說了。因為明代自中期起,士兵每逢發餉時,各級將官都會從裡麵抽成,普通士兵能到手一半餉銀就算是燒了高香了,要想掙錢,都得想法子靠外快養家糊口。
所以,不難看出,在明朝中期以後,當普通的大頭兵掙錢是真的不易。
所以,龐帥搞出含銀量十足的銀幣來,讓人可以很直觀的對比其他軍隊士兵到手的餉銀,二者簡單一比較,就會發現誰手裡的銀子更值錢。
而龐帥為了省事,把手裡的各種各樣的碎銀子全部都融了以後再去其雜質,便按照著袁大頭的銀元樣式重新鑄印成銀幣。
龐帥鑄印的一枚標準的銀幣含純銀九錢二分,而袁大頭的主幣是元銀元,其重量是庫平純銀6錢4分零毫(6.40錢),材質是銀占9%,銅占0%,錫占%,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兩者相比,龐帥的銀幣還算是挺良心。銀幣前麵印有火槍和軍刀相互交叉的圖像,後麵則是一幅飛龍戲珠的圖案,該幣的外環主要是直齒邊。為啥不把銀幣設計成具有龐帥勢力或者大明樣式的樣子龐帥表示自己可沒瘋,私自鑄錢可是要殺頭滴。另外,這些銀幣都是從倭寇那裡繳獲的錢財,和龐帥一點關係都沒有。反正銀幣不是五兩以上的官製銀,重量在五兩以下,銀幣就當碎銀子花可不犯法。
隨著銀幣的鑄成,龐帥麾下列兵們(新兵或者服役不滿一年)的軍餉為每月兩個銀幣,過年時會額外在發放兩個銀幣,這些是基本工資。而隨著軍階和軍齡的提升,銀幣的數量也會隨之增加。而作戰時,還會有各種津貼,作戰時表現突出並獲得戰功者,獎勵更是多多。
就這樣,眾人一路閒聊一路排解寂寞的趕路。等馬車出了龐帥的勢力範圍後,官道也變得難走起來,車上此時也就剩下兩名車夫和家在黃縣的黃二柱。
到第二日上午,路況差的讓馬車實在是不能再前進後,黃二柱便帶好自己的行禮下車和兩名車夫揮手告彆後,開始步行朝家裡走去。
萬幸,回家也就還有步行半個小時的路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