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清知經略易與,六年正月舉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抵寧遠。”——《明史》,袁崇煥傳。
而這記載在《明史》裡的內容來源則是茅元儀的《督師紀略》(卷十二):(高第)乃自下檄文龍,令撤錦右、寧前之兵,棄關外四百裡。崇煥、元儀力爭之,元儀謂,奴三年不來,非天幸也,實以我兵勢既張,畏而不敢爾。柳河之役,我損失不過四百人,中朝自欲張大其事耳。而奴實以船城之失過於是,且逼於沈陽,而心懷憂悸。如不撤兵,奴必不敢輕我而來。如撤即奴窺我之怯,其入犯也必矣。
茅元儀的意思,就是建奴怕孫承宗,所以孫承宗守遼期間,他看到明朝“兵勢既張”,不敢輕視明朝,不敢來打。現在孫承宗下台了,上來一個叫高第的,據說是個廢柴(也不知道據誰說的),高第上來就撤,於是建奴覺著明朝膽怯了,就發動了寧遠之戰。
這個說法也挺有道理。
再說說李魯生為什麼說撤錦右而不提寧遠。因為寧遠跟錦州、右屯這些地方不同,寧遠和邊關的關門一樣都是“信地”,所謂的信地是指由朝廷委派文武官員並頒發了印信、堪合等文件,而且明確了官員的管轄範圍和責任的地區。這是屬於登記在冊,有證可查的存在了,所以一旦開戰,那是必須要與地方共存亡的。要是擅自撤離信地,可是要擔責的。如果守地丟了,守官可是要砍腦袋的。
再看看寧遠之戰後高第的奏折:臣詢問關外地勢之險要,城垣之堅瑕。去關七十裡有前屯城,係總兵趙率教所修築,垣墉峻整,四麵建空心台,平放火炮,使虜不敢近城下,可稱要地。又一百三十裡有寧遠城,乃袁泰政、滿總兵所督修,牆高四丈,周圍新整堅固,足壯金湯。內以保障關門,外以捍禦強虜,此為第一扼要。由此東如錦州城大而朽壞,鬆山、杏山、右屯城小而薄,皆前鋒遊哨之地。夏秋無事防護屯種,入冬遇大敵則歸並寧遠,以便保守。自歲前聞奴欲犯右屯,即行該道鎮嚴為提備,臘月二十後道臣袁崇煥來關城麵議,甚悉。以時勢論,守四麵之城易,守數十裡之長城難。臣非敢急關門而緩寧遠,以寧遠之守著預定而不忙,關城之守著新議而未定也;非謂寧遠不當援,以發援遽早無益於彼而反有損於此也。——《三朝遼事實錄》,卷十六。
作者不要臉的給大家翻譯一下,簡單的來說,有四點。
一是寧遠城城高固堅,向西可以保障關門,向東可以捍禦強虜,是第關外最強的扼要,所以高第要留著它在前麵擋炮。
二是寧遠以東的大小城池,實力有限,冬天留在外麵送菜不如撤進寧遠加強寧遠的防禦。
三是袁崇煥在臘月二十日之後來山海關,跟高第見麵商討了很久。具體聊了啥,資料沒記載。
四是就事論事來說,寧遠城四麵城牆城高易守,而連接山海關的數十裡長城實在是難以防守。所以不是我高第不想救寧遠,而是寧遠的守備事宜都早已準備完畢,而長城的守備計劃還沒定下來。我派兵去援救寧遠的話,並沒有多少作用(因為寧遠那點人已經夠了)。而一旦出兵,長城的防禦力量就會有所削弱。
為啥高第會表達長城防線會被削弱呢因為他負責的不僅僅是一座山海關,而是從山海關開始的幾十裡長的長城,山海關隻是長城東邊的一個關隘,而往外延伸的長城防線上還有很多關隘需要防守。
既然撤退的命令已下,不管是啥內容,高第肯定不會自己去親力親為的忙著組織撤退,因為他的第一要務是組織長城幾十裡的防禦工作。
那是誰負責組織撤退關外的一切事宜呢你猜
在說說袁崇煥抗命獨守寧遠的事。
天啟六年正月,老奴酋努爾哈赤即將帶兵出征的時候,又有人上折子說遼東防守的事,內容如下:兵部尚書王永光疏言,據高第塘報,奴賊本月十八日過河,請令經略,嚴諭哨探前鋒各營,並寧前各城堡,一意堅守,賊來奮勇堵剿,如有蓄縮不前,望風先退者,無問將卒立斬以狥。一麵料理關門守具。得旨:奴報緊急,即著總督王之臣同經略高第守關,共議行事,其道鎮等官,或出關防禦,或調兵固守,俱著相機策應,同心戮力,務保萬全。仍飛騎傳與毛文龍襲後搗巢,果能滅賊雪恥,朕豈愛通侯之爵以賚勞臣。——《明熹宗實錄》卷六十七。
這個王永光表達的意思,是讓寧遠必須堅守,否則就斬。而天啟的回複是在堅守寧遠的前提下,再飛騎傳毛文龍,讓他則機偷襲建奴後方以策應。
再看看《明史》,袁崇煥傳的記載。崇煥曰: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
說的倒是大義凜然的,但這不應該是他應該做的嗎
不管誰帶兵撤退,不管誰帶兵堅守孤城,龐帥隻知道,老奴酋帶兵一但在寧遠吃了癟,肯定是要轉移目標找回場子的。
覺華島準備好了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