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堯到處尋訪賢能之士。
深入窮鄉僻壤,尋查山野之間,求賢問道,察政之得失。
帝堯聽說善卷乃有道名士,前去拜訪。
善卷的德行、才智,讓帝堯認識到自己不足。
帝堯明悟對於賢人,不能自驕自傲,必須謙虛好禮,以後輩對待長者,學生對待老師禮節拜訪。
之後,帝堯又拜訪方回、披衣、許由、子州支父等人,向他們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這些人也不吝嗇,把自己治理國家的思想交給帝堯。
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帝堯將這些賢士治國思想彙聚起來,成為自己治國理政思想。
帝堯又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為四嶽,分居東、南、西、北四方,觀察天象製定曆法將一年分為三百六十六天,每三年設置一閏月,定一年中白晝最短那天為冬至。
朝臣交口稱讚鯀擅長治水,帝堯尋訪鯀擔任治理水患總負責人。
這些政策,措施,使得整個陶唐國國力迅速增強。
周邊諸侯國,看到陶唐國不僅沒有因為水患變得弱小,反而越來越強大,紛紛來投。
隨著帝堯名聲傳開,人族眾諸侯國全都認可帝堯的才德,願意尊稱帝堯為人族首領,交由帝堯統領整個人族。
至此,在帝堯的帶領下,人族終於形成統一整體,開始集中力量辦大事。
隨著一些列惠國惠民政策、全新曆法在整個人族推開,人族受到水患影響較小的諸侯國,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升,有餘糧支撐那些處於水患中的諸侯國。
解決民眾吃飯穿衣問題後,帝堯騰出手來,開始著手想辦法治理水患。
帝堯和鯀一起,走遍水患嚴重的各個諸侯國,勘察災情。
想到之前師父之言人族之外平原區域,現在竟是沼澤、湖泊。
帝堯決定帶著鯀,親自察看一番,再商議如何治理水患。
二人來到人族地域邊緣,看到的都是連綿不絕的湖泊、沼澤地,卻是如師父所言。
帝堯歎氣“鯀,你看著這些湖泊、沼澤內的水,每年都在不斷增加,該怎麼辦?”
“大王,不若我們將這些水全部攔在人族地域之外,這樣一來,沒有這些水的影響,我們人族境內的雨量,不足以對人族生存構成威脅。”
“大王你看,這些地方汪洋一片,我們以人族地域內的山脈為柵欄,在山穀狹窄處築成堤壩,將洪水攔住,這些洪水自然通過其他地方流向大海。”
“如此,我人族境內又可分為種植區和漁獵區。”
“雨水連綿不絕區域以漁獵為主,將人族漁獵好手安排在這些區域漁獵。”
“餘下區域則可大力發展種植,這些流經下遊的水將會為農作物灌溉便利。”
帝堯高興“哈哈,鯀,你說的很有道理,我們攔住這海量海水,境內之水便能為人族種植業便利。”
“這件事情就由你負責,人族資源全部交給你調用。”
“多謝大王信任,臣定不負大王重托,百姓期盼。”
二人打道回府。
見二人離開,隱藏在他們身邊將臣、陳紫虛現身。
陳紫虛有些擔憂“將臣,剛剛他們之言,雖然能短暫解決水患,終究治標不治本。”
將臣大笑“哈哈哈,紫虛,你這是太杞人憂天,人族發展,一飲一啄自有其命運。”
“就目前人族現狀來講,用堵的方式見效最快,最讓整個人族接受。”
“不論是人還是修士,在麵臨困境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見效最快的辦法,此乃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