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杏,你家孩子馬上高中畢業了,有什麼打算啊?
謀個啥樣的出路,他們三孩子都是高中畢業,有文化,符合廠裡的招工條件。
若是能當上工人,你家這一下子多三個工人,你以後等著享福吧。”
趙大媽和李春杏坐在門口摘菜,突然覺得林家三孩子是農村戶口竟然也不錯,原本就是鄉下人,街道不會三天兩頭的來催著讓孩子去插隊。
李春杏聽自家男人和兒子閨女討論過,心裡有數,當工人再好,也沒大學生好,上完大學,還給分配工作。
麵上裝作一副憂愁的神色,其實心裡一點兒也不慌。
說是大學停招這麼多年,不可能一直這樣,沒有知識怎麼管理這一個國家,有知識的人總會老吧?
老了之後,那換誰來帶領?
年輕的這一代裡最高學曆的才是高中生。
雖然現在有推薦製度的工農兵大學,但想想啊,頭幾年鬨的可厲害了,好多老師都被分散到全國各地勞作。
想想啊,一個學校連好老師都沒有,這樣的大學能學到什麼東西。
怕不是就比彆人多一張紙吧。
就像他們林家村,大隊長支書這種學曆雖然要求沒那麼高,但也得村裡有組織協調能力的人才能勝任。
像是會計,計分員啥的,這都得是文化人才行。
沒文化怎麼算賬,豈不是亂套了。
李春杏對這些時事不了解,也講不出什麼大道理,都是聽男人和孩子們說的。
她自己的理解就是把國家想象成一個超級大的林家村,這麼多人要想有條不紊的乾自己的活,是不是得有個規章製度,讓有能力的人帶領。
不止是讓村子正常運轉,還得和其他村進行有效競爭。
那是不是更得提拔更多有能力的人才行。
去哪裡找那麼多有能力的人?
總不能從地裡胡亂抓個人就趕鴨子上架。
那也是得經過嚴格的考試,培訓,確定勝任這個能力才能上崗。
越發覺得很有道理,李春杏認為自己超聰明。
也對啊,她一家人都很聰明的。
她家男人你可以說他懶,可以說他饞,但是不能說他不聰明。
還有她家那三孩子,小閨女不用說了,一點兒就透,最機靈。
倆兒子也是靠自己的腦子正經考上高中的,雖然也是小閨女鞭策成功的結果,但是也不能否認他們兩個也是比較聰明的。
所以,她說她一家子都是聰明人,這句話有點自大,但沒毛病。
“能怎麼樣,回家種地唄,招工的工廠太少,即便有那麼一兩個名額,也落不到我們這種一沒人脈二沒錢的手裡。”李春杏歎道。
趙大媽聽這話是實話,讚同的點點頭,是啊,確實太難了,現在的工廠很少有大量招工的,說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也不為過,根本沒有那麼多崗位。
頂多有那麼一兩個,哪個領導家裡沒有幾個沾親帶故的親戚,人都內部給安排了。
除非是廠裡有人,再多花點錢送點禮運作運作,那還好說。
林家一個工人,要養三孩子確實存不下錢來,即便供銷社工資高點,那也十分緊巴。
瞧著春杏手又是個鬆的,她和李春杏處的好。
偶爾碰到過幾次林家的夥食,就那夥食一點兒也不含糊。
吃的比她家好多了,她見了都要忍不住讚一句,自家三個工人也不舍得這樣吃。
碰見一次是偶然,勒緊褲腰帶改善一下夥食,那碰到幾次,幾次都比自家好,這說明什麼,說明人家有這實力。
若換成自家有這麼好的條件她也樂意花錢買,瞧林家的三孩子都養的水靈靈的多好。
李春杏趙大媽在這邊嘮嗑。
張大媽從這裡走過,看到整個大院她最大的倆敵人聚一起說說笑笑。趕緊把臉彆到另一邊不看她們。
這兩人都是母老虎,一個打架狠,一個罵架狠,她一個也惹不過,看到李春杏,趙大媽臉隱隱的疼了下,她可沒忘上次李春杏把她臉用鞋底子差點給打成豬頭,她在家躲了好些天才好意思出門。
家裡人除了她沒一個能立起來的,打打不過,罵罵不過,張大媽識趣的趕緊快步走過。
趙大媽看到張大媽後給李春杏使了個眼色。
自從張大媽上次買鹹魚請她二兒子對象過來吃飯,惹的人女方差點和她二兒子分了,張自強哄了好幾個月,才勉強把人給哄好。
張自強鬨著要入贅,把張大媽給嚇壞了,她好好養大的兒子,怎麼能想不開去入贅。
她兒子入贅了,她還怎麼在這大院裡混?臉麵還要不要了?彆人不在背後笑話她?
從那之後張大媽就消停不少,不敢在作妖,生怕被女方的父母打聽到她的名聲不好,從而破壞兒子的婚事。
女方家庭條件比張家要好不少,人女方長的個子又高,父親還是某工廠的車間主任,人姑娘也是有正經工作的,這親事屬實是張自強高攀了。
說著說著這已經是去年冬天的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李春杏和趙大媽聊著天時間過的很快,菜早摘好了,就是聊聊這聊聊那的,再不去做飯,等會兒都下班回來飯就做不熟了。
趙大媽“春杏,我說你彆回鄉下了,就在這住唄,好不容易有個能說上話的人,還沒處夠,你這邊就要走,我太不舍得你走。”
李春杏和孩子們商量好,打算過段時間帶孩子們回鄉下住的,畢竟孩子們整天在這閒著沒事乾,太無聊,公社就那麼點地方,這麼多年早被三孩子逛遍了。
若是回了村,她家那三孩子就跟從鳥籠子裡飛出去的鳥一樣,得在山上可勁撒歡。
“趙大媽我們還回來的,就回鄉下住一段時間,又不是從此不來了。
不回去沒辦法啊,我家小閨女小點,那倆小子大的那個今年十七八歲,生產隊裡能分活了,不好一直在家遊手好閒,越閒越懶,越懶越饞,免得在養一身臭毛病。
等天冷了,生產隊放假,我帶著孩子們再回來,省得我家老四大冬天凍著來回跑。”李春杏說。
趙大媽點頭,“是這個理,你這樣想是對的。
你看那周家的大娃不小了,十好幾歲了,整天的不上學,淨跟著社會上的人學,能學什麼好。
不說了不說了,這次我真得回家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