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林林總總的十多條計算明細,幸存者們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更多的是對安全的擔憂,畢竟離開城市意味著風險,而且哪怕不出去也提供基礎的生活物資和保障。
不過也有人興奮了起來,畢竟之前在要塞裡呆著也確實沒有什麼事做,物資收集和其他的外部工作幾乎全是之前b26基地特戰大隊的人在做,許多人在看著外麵殘酷的環境,內心多少有些歉疚。
如今是跟著軍方出去,還提供動力裝甲使用,安全性應該是有保障的。
幸存者們都見過動力裝甲,這麼長時間了,和沒任務的戰士聊天也知道了動力裝甲的安全性,自然對能出去乾活也沒什麼抵觸。畢竟這麼長時間,戰士們不論是戰鬥還是執行彆的任務,每次都全須全尾的回來了,連受傷的都沒有,顯然這動力裝甲是相當可靠的。
至於帶著孩子的大人如果有想要出去幫忙的,同樣可以出去,未成年人會由服務機器人陪伴。
為了保障效率,天蠍將周明等一係列擁有機械知識的人員聚集在了一起,隨後展示十多份造型各異的設計圖。
這些載具基本重量都在三百到五百噸,清一色的冷核聚變反應器驅動。裝配有厚重的裝甲,頂部或者底部加裝雙連激光炮或者雙連等離子炮。
有履帶式驅動的重型載具,造型很像大號的現代坦克,但是尺寸大了好幾倍。也有使用瑟爾反重力發動機加脈衝引擎推動的反重力懸浮載具,這種造型反而有點像一戰時期的水櫃坦克,不過由於是懸浮的,底部也有一門雙聯裝激光炮,原本履帶的位置還裝配了伸縮型支架,兩側沒有凸出部分,而是全封閉的結構。這種懸浮載具最大能離地十二米高。
所有的載具內部都被設計了兩個四人休息艙,一個小型軍械物資混合倉庫,一個可以容納六台動力裝甲小型裝配儲備中心,以及對應的液氣儲備中心和單次能夠容納十人的緩衝室和一個能容納二十人左右的人員艙等等必備的設施,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最重要的是由於能源中心可以產生人造能量結晶體,所有的新載具全部都配備了能量力場護盾,防禦性甚至比原先的移動要塞還要強大。
而周明和吳承峰兩個航天員帶著一票天蠍篩出來的擁有機械設計知識的人員檢查了所有的設計方案,並且按照正常人員的使用需求提出對應的人機工程優化方向隻夠,天蠍的設計就更加完善了。
在眾人確定沒有什麼缺漏之後,城市底層的機械加工中心立刻開始忙碌起來,倉庫裡堆放的金屬被利用雙聚變產生的超高熱量直接融化接著重鑄部件,設計打磨零件,直接進入組裝。
短短幾個小時,冒著熱氣的新型載具就一台台的鋪滿了城市底部的緩衝大廳。
雖然設計都有所差異,上部結構也都有所不同,但是所有新型載具都被天蠍命名為了流浪者。履帶型底盤的全部劃分叫做流浪者A,反重力底盤的則叫流浪者B。
後期甚至因為火力級彆不同還有更細致的A1aA1b等等子型號被天蠍設計出來,不過那都已經是後話了。
在天蠍的分配之下,所有申請了外出跟隨任務的居民紛紛離開了自己剛剛選定的居所,按照臨時授權先前往軍事區簡單的學習如何使用動力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