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小國!
文歎自然也是知道安慶明這老頭來這裡勸婚是因為他閒下來的緣故。此時他不由得苦笑起來心想早知道就不該讓安慶明閒下來,你看,出事了吧。對於結婚這種事,文歎是極力回避的,畢竟他以前也沒這種經驗,甚至文歎每天都想著霸業要緊,自己打光棍得了。可是他知道這不現實,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選擇打光棍,而皇帝卻不行。
可不怎的,你想想吧,文歎一個皇上以後如果光棍的話,威望還有沒有了?彆人一提文歎肯定就會說“哦?文國的皇上啊,我知道,那是個光棍。”
這樣一想文歎也有些著急了,他說道“丞相啊,孤也知道孤不娶妻對國家對眾臣都有影響,可是沒辦法啊,孤平常也不出去遊玩,沒有什麼適合的人結婚呐。”
“哎,陛下你這樣想就錯了,以您現在的條件,隻要一聲令下,一堆人就會送女兒過來。”
看著安慶明那笑眯眯的樣子,文歎突然感覺對安慶明有些陌生,他是真的沒有想到,平常嚴肅無比的老丞相,一提起自己的婚事竟然會做出這種為老不尊的表情。
“那丞相,您認為該怎麼辦呢?”
“我看啊,陛下有這份心就行了,這件事就交給老臣去想想吧,等到有合適的人選,臣再來找陛下。”說完這話,安慶明行了個禮後,就開開心心的走了出去,甚至走的時候還吹起了口哨。
文歎見安慶明走了,本來想再繼續去睡覺,無奈被吵醒的他已經睡不下來了,所以便呼來小五說道“你去差人把維生朗給叫來吧。”
小五得了命令後,便到了院中,也不用走太遠,因為維生朗辦公的地方,就在這個院中。文歎現在也已經嘗到了居所在行政中心的甜頭,平常想叫誰過來,誰立馬就能過來,這不,小五出去還沒有一分鐘,就把維生朗給帶來了。
進了門維生朗便行禮道“臣維生朗參加陛下。”
“維生尚書,你不必多禮,且過來說話。”說著,文歎指了一個座位,示意維生朗坐下,維生朗坐了下來後,問道“不知陛下您呼喚臣過來有什麼事要交代嗎?”
“倒也沒什麼事要交代,隻是問問你,適合開拓的田地找到了嗎?”
“陛下,臣已經找到了,我金嶺城四周的荒地,基本上都能耕種,如果能挖一條渠把水給通過來讓田地得到更充足的灌溉的話,也算是肥碩的良田了。”
“哦,是這樣嗎?”聽了這個消息,文歎倒是有些激動了,他還真不知道該拿那些荒地怎麼辦,雖說是他說過要開墾土地,但是開墾之後那些地能不能種才是最重要的,如今聽說不但能種,而且土地還挺肥沃之後,文歎自然非常高興。
不過,對於修渠引水,文歎倒不是太了解,他問道“你說引水過來,隻是不知那葵河的水,能引過來嗎?會不會有一段時間,葵河是乾枯的呢?”文歎也沒去過葵河,反正在文歎心中,所謂的葵河,也就是一條小河而已,不過聽了接下來維生朗的話後,文歎對於葵河有了新的認識。
“陛下,您何出此言呀,葵河的水流了幾千年還從未聽說過它乾枯過,倒是有史書記載葵河曾多次發大水。再者說了,聽聞葵河之水是分割我古真南北的一條大河,除了南方的那條名叫做古真河的大河之外,就屬葵河最長最寬了。且葵河之水的源頭,無人看過,隻知他從山西海流過來,然後沿著山川平原一直流入東海。”
“額,想不到這葵河竟然是如此之大,孤卻是孤陋寡聞了。”雖然文歎對於葵河表現的非常無知,可是他此時卻並沒有那種無知的尷尬,反而感到無比的開心。因為旁邊有這麼一條大河,對於文國的發展來說,那是真的非常有幫助,想想之前自己竟然還問葵河的水會不會乾枯,會不會引不過來這種愚蠢的問題,文歎頓時感覺一陣可笑。
當然,文歎之所以如此無知,也是因為沒有一張古真全圖的緣故,如果能有一張把整個古真文化圈內所有的土地都畫進去的地圖,文歎也不至於對於葵河如此無知。當然,文歎也嘗試過搞這種地圖,但是很可惜,並沒有找到過。
也是,這個世界連個印刷術也沒有,即使真的有那種地圖,也不會流傳下來幾份,因為太難畫了。想想,如果有印刷技術現在的文歎肯定能搞到的,當然貴不貴是一方麵。
至於文歎為什麼不去發明印刷術,這裡說一下,不是文歎不想發明,這種便民的東西,文歎肯定是第一個想要發明出來的。奈何,文歎根本不會啊,平常他也不接觸那種落後的印刷術,唯一幾次和印刷沾上關係的,還是看彆人用印刷機給他印東西,你說就看看印刷機印東西,能看出個所以然嗎?答案是不能,不信的話你自己去盯著印刷機看一整天,看看能不能學會印刷術。
知道了葵河到底有多大後,文歎又問道“維生愛卿,你也說過要讓開墾的土地肥沃起來,應該弄一個渠把水引過來,隻是不知道通一個渠過來需要多少時間呢,以我文國的人力可以做到嗎?”
維生朗聽了文歎的話,回答道“陛下,其實不光是開墾的土地會變肥沃,連著之前一直種的農田也會更加的肥沃,這個道理陛下應該也明白。至於我以我文國的人力物力能不能修這個渠呢,臣以為應該可以,陛下若是動用五百人去修的話,相信半年多的時間,應該就可以完工,因為葵河距離我金嶺城也不是太遠。若是陛下加把勁,弄過來一千人的話,那樣就更快了,估計三個月渠就能修好了。”
“三個月?也不算太難,一千的人力我可以想想辦法,不過還是先把地都給開墾出來再說吧。孤想弄一個鼓勵開墾的屯田令下去,你覺得,孤弄一個開墾令頒布下去,會有多少國人自發的去開墾田地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