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之巔,白雲飄飄。
江白坐在一塊石頭上,嘴裡銜著一根稻草,身後站著崔言。
“崔言,你怎麼看?”
崔言知道,掌門自然不是在問他怎麼看風景。
掌門問的,是他如何看山下的事。
“小侯爺假死,換名神侯,以朝廷支持,縱橫江湖...”
換做三年前,崔言會覺得,這種行為蘊含著難以想象的決心和氣魄,小侯爺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
可如今的崔言,不這麼看。
對於這一切的一切,崔言隻有一句話評價,
“胡鬨罷了。”
胡鬨,就是崔言對小侯爺,對曾經的自己,最大的評價。
當年,他奉命追殺武姓兄妹,為什麼?
不就是因為,那皇帝老兒管不住自己褲腰帶,莫名其妙留了個種,雖然隻是個女兒,但考慮到皇室威嚴,要斬草除根,不僅要殺,還要殺的乾淨利落。
要崔言來說,最該砍頭的不是那個小女孩,而是小皇帝老兒。
哢嚓一刀下去,躺幾個月,休息休息,又不會鬨出人命來,以後也鬨不出人命了,多好?
上一世的皇帝老二胡鬨,崔丞相哪怕位極人臣,也隻能捏著鼻子幫對方乾這些臟活,甚至要付出自己的長子作為代價。
這一世的小侯爺胡鬨,就為了爭一口氣,在江湖裡掀起腥風血雨,關鍵是...你和華山有仇,你直接找華山尋仇不就行了?
搞這麼多花裡胡哨的操作,最後連華山的門都進不來...
這不是胡鬨是什麼?
崔言這樣評價,自然不是瞧不起對方,恰恰相反,在對方身上,崔言看到了曾經自己的影子,這份評價很公正,崔言的態度也很端正。
對於崔言的評價,江掌門不置可否,反而提起另一樁往事,
“當年,這位聖君登基之時,曾與我有言在先,江湖歸江湖,廟堂歸廟堂,兩不相犯,若有違背,天下共討之。”
“如今,錦衣衛扶正神侯山莊,廟堂終究還是插手了江湖,可天下卻沒有共討廟堂,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崔言想也不想,直接答道,
“因為天下就是廟堂的天下,廟堂的態度,就是天下的態度。”
“對咯。”
江白吐出口中的稻草,輕蔑說道,
“廟堂就是大一點的江湖,江湖就是小一點的廟堂。”
廟堂有打打殺殺,江湖也有。
廟堂有人情世故,江湖也有。
有人的地方就有廟堂,巧了,也有江湖。
江湖和廟堂,本就是一樣東西。
或者說,當人多了起來,不管人的身份、才學、血脈這些東西到底如何,隻要人多了起來,最後會產生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沒有誰比誰高貴,也沒有誰比誰優秀。
江湖和廟堂,就是這樣的關係。
“古往今來,為何人們願意看江湖那些事?因為廟堂的事不讓寫呀...”
“你要寫廟堂,你不能寫官場上的勾心鬥角,不能寫名利場上的刀光劍影,更不能寫天牢和金鑾殿上的魑魅鬼魅。”
“你要寫大園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你要寫名家閨秀的嬉戲打鬨,要寫世家子弟的恩愛情仇,你要寫詩人名家外出賞景的漫天大雪,至於大雪覆蓋下,到底是凍死骨還是冤魂,那就不用寫了。”
江白這番話,讓崔言陷入了沉思。
他隻聽聞掌門愛看書,怎麼聽掌門這麼說著,更像是愛寫書?
江白嘿嘿一笑,“看了那麼多書,就算自己不動筆,指點幾句還是會的。”
江湖就是廟堂,廟堂上發生的,江湖都有,隻是更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