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用石膚原有的捕獵方式,抓到的野牛非死即傷,走路都走不穩,更彆說耕地了,隻能用來當食物。
知道耕牛重要性的跡天涯,在回京之前,花了大量的時間與石膚探討了如何改進捕獵方式並作出了各種嘗試。一直到有了眉目之後,才定下了出發的日子。
那也比原計劃的出發時間,整整往後推遲了二個月!
“嘿嘿,好的。”經過多年的相處,石膚的性格已經有了重大的變化,至少他笑的時候,再也不會將孩子嚇哭了。
上一次從京城離開,是懷揣一個前途未卜的希望。
這一次從稻城離開,是奔赴一個家人有約的期待。
這一次的在稻城的眾多安排中,跡天涯沒有特意頒布關於法律部分的規定,更沒有像在京城那樣安排一個執法者。因為在這個全新的地域,他進一步的去理解了法律與道德的意義。
法律負責規定和禁止,道德負責弘揚和抵製。最終服務的,不過是資源的歸屬以及利益的分配方式這兩點。
而在稻城的建設過程當中,在跡天涯的引導下,族人之間潛移默化的形成了一個默認的原則,那就是所有資源歸集體所有,分配方式為按需分配。
想要成為這個集體的一員,必須也是唯一要滿足的條件。就是儘其所能,主動勞動。
總結一下,跡天涯綜合京城、稻城,兩地的生產、生活以及建設過程,在腦海中初步形成了一套最適合人類發展的,最完美的生存方式——人儘其能,按需分配!
這不是他自己臆想出來的,確切的說,這種生存方式,其實是族人們自發形成的,人與人的一種默契。
特彆是當他們剛到達稻城這個地方的時候,麵對著一片荒地,幾乎沒有如何費力地去組織,人們便自發地去為了更好更快的開發出眼前的土地,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人人都努力勞動的時候,偷懶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種被唾棄的行為。這就是農耕文明最初的道德係統。
善於製器的巧匠們,會自發地製作人們勞動、生活所需的工具。其它人也會主動地為巧匠們他們無意發現或特意尋找到的製器所需的原材料。
善烹飪者,會主動地在族人們饑餓感襲來之前,為大家準備好各種各樣的食物,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善獵者,會主動地將捕獲到的各種肉食,交給善烹飪者處理。當食物溢出時,這些善獵者,又會主動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其它勞動。
善教者,也會主動地將自己搜集、學習、發現到的新老知識,分享給需要它的人,還有那些亟待成長的孩子們。
善育者,會主動去照顧老人和孩子們。
善耕者,會付出更多地汗水,灑在腳下的土地上。隻為可以收獲更多的糧食,養活自己和自己可愛的族人們。
善醫者,會主動地用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為族人治療疾病,無論是用草藥還是傳統的療法,他們總是隨時準備著為族人們的健康護航。
善建者,會主動地規劃和建造住所和公共設施,確保每個人的居住環境安全舒適,同時也為聚居地的發展物質基礎。
善織者,會主動地利用自然資源,如棉花、麻等,編織衣物和布料,不僅滿足了族人的基本需求,也增添了生活的色彩和溫暖。
善策者,會主動地為社區的發展出謀劃策,他們通常是富有經驗和智慧的長者,能夠在困難時刻為族群指明方向,解決紛爭,維護社區的和諧。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物質條件的富足,族群裡還出現了善歌者、善舞者等等,會主動地在勞動之餘,用歌聲和舞蹈來娛樂大家,他們的音樂能夠提振士氣,減輕疲勞,為辛勤的勞作帶來歡樂和放鬆。
稻城的秩序在這種自發的合作與共享中逐漸穩固。跡天涯至始至終都沒有強製推行過任何規定,而是讓這種基於互相尊重和信任的道德係統自然發展。
他發現,當每個人都為了集體的利益而努力時,一個更加和諧繁榮的社會自然會誕生。
所以,在稻城,才永遠不會有懶惰者的空間,因為每個人都明白,隻有共同努力,才能讓這片土地充滿生機。
跡天涯已經開始看到,當稻城的下一代出生時,那些孩子們也會在長輩的教導下,從小就學會去尊重每一份勞動,無論這份勞動是耕作、狩獵、製作工具或者其它任何什麼。
他們從小就會被教育要成為一有用的人,好為部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這種氛圍中,稻城的人們不僅在物質上富足,精神上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們知道,每個人的幸福都是建立在彼此的支持和幫助之上的。這種深刻的文明意識和集體責任感,成為了稻城最寶貴的財富。
安排好一切後,終於還是到了出發的時候,麵對前來送行的族人們,跡天涯感慨萬千。
出發之前,那個還不喜歡浪費太多時間在道彆上的男人,如今卻根本無法抑製住自己要發言的衝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他壓製了一下幾欲化成為眼淚的情感後,說道“族人們,”跡天涯的聲音在夏日的暖風中回蕩,“我們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新家園,不僅僅是用我們的雙手,更是用我們的心靈。我們彼此支持,共同勞動,分享成果。這,就是稻城的精神!”
他環視了一圈,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驕傲和期待。“我即將離開,回到京城,我帶回去的,不僅僅是發現、建設成功一個新家園的好消息。我更要帶回去的,是我們的稻城精神!”
說罷,跡天涯的胸中恍然升騰出一種時不我待的使命感,這感覺直衝頭頂,使的他豪邁之情頓生,他振動著雙臂臂幾乎是吼著說出了那心中升騰而起的使命“稻城精神,終將成為可以讓這個地球上生存的所有人類,都得以從困苦與自相殘殺中獲得解放的信仰!”
族人們在跡天涯最後一個字音落地的同時,瞬間報以熱烈而經久不息的歡呼聲,他們的眼神中也都升騰起一股熊熊烈火。
與以往隻是有感於跡天涯的激昂不同,此次他們的歡呼,是因為他們真的聽懂了,跡天涯吼出的這段話裡所表達的意思!
稻城的族人們心中仿佛點燃了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
他們的眼神中不再隻是對跡天涯個人的敬仰,而是對這個新興文明的堅定信念。
在華夏文明裡的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被隱藏的叫做使命感的東西。
似乎每一名炎黃子孫,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用我們先進的文明,去拯救全世界的蠻荒!
也隻有華夏文明,才會產生出諸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文號召。
最後朝送彆的族人們用力的揮了揮手後,跡天涯轉過身,對此次回京旅途的同行人員說道“出發吧,將這裡的故事,這裡的精神,帶回給我們的同胞。讓我們的文明之光,照亮更廣闊的天地。”
對於人類來說,生產力的進化,或許需要漫長的歲月開發。但思想境界的進化,卻是可以一日千裡,瞬然超脫的。
隨著跡天涯的帶領下,一行人踏上了歸途。他們的腳步堅定,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回歸,更是一次文明的傳播。
在並不漫長的旅途中,跡天涯不斷地思考著如何將稻城的成功經驗傳播到更廣泛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