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匪其彭(上)_唯有華夏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唯有華夏 > 第四章 匪其彭(上)

第四章 匪其彭(上)(1 / 2)

且說杜宇父子二人接上頭以後,便立刻按照蠶叢臨彆前的指示,開啟了回到“初心”的旅程。

所謂初心,其實就是青城山。那是最終變成了蜀族的這一支脈,從風族分出來之後,穿越青藏高原時翻過的最後一座山。

而成都平原,就成了蜀族來到蜀地後的第一個聚居區。

在“新一代”蠶叢和杜宇的共同領導下,蜀族開始去嘗試一種政治和軍事雙權既分立又互補的社會組織形式。

長久的戰爭,也使得蜀族人深切體會到了協調統一的重要性,沒有人會再去嚷嚷著過那種各自為政的自由生活了。

蜀族這種發源於生活的實實在在經曆,而生成的對於“統一”概念的認可,與跡天涯源自於對天道的觀察,而產生的對“統一”的追求,不謀而合。

共同的價值觀,使得蜀族與華族的融合成為了可能。

但這是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

就現在而言,蜀族離開了大巴山脈南端,放棄了大片領地,主動退回到成都平原生活的選擇,無形當中給華族的發展創造了極大的便利空間。

其中最大最直觀促進,就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華族都不會再受到來自於南端的威脅了。

文明的發展就像碳基生命的誕生,極像是某種巧合。

太行山脈的流浪者們,就成了那幸運的天選之人。

當文明的發展需要他們有一個理由團結到一起的時候,蜀族在南方出現了。

當他們需要靜靜地完成文明的原始積累時,蜀族又悄然身退,將發展的空間歸還給了華族。

華夏的文明,就像是一個全世界人類智慧的集合體,從誕生的伊始,就肩負起吸收每個人類加入的使命。

作為這個偉大文明從無到有的見證者,跡天涯自從派出飛石等人在伏牛山一帶建立觀察基站之後,一直就在試圖思考出一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蜀族會出現在伏牛山一帶?”

根據他在華族各部族人中收集到的信息,再結合他所掌握的地理知識來看,伏牛山怎麼都不會是蜀族出川的第一選擇才對。

且不說兩地相距不止千裡,單說那千百條河流的阻隔,就應當製止了這個族群行進至此的企圖才對,更不要說還要翻越那橫亙在兩地之間的大小群山了。

每每想到這裡,跡天涯都會情不自禁的感歎一番“蜀族所擁有的文明,竟已先進到如此的程度了嗎?”

從這一點上來看,人類的科技水平或許在一萬年裡一直處在發展之中,但是人的體質卻是一直在不停地退化。

試想一下,若不是將跋山涉水視為無物,早期的人類怎麼會將足跡遍布了全球的?

反觀現在,在荒野中,是需要“求”生的。而一萬年前的我們,明明就生於荒野啊!

跡天涯正自感歎間,呼嚕帶著經由風後籌建的通信網絡,從京城傳遞過來的消息,走到了他的身邊。

消息的內容無非就是一些京城的發展近況,其中最為可喜的一條,就是侯岡終於有了造字的思路,並且在八卦卦畫的基礎上,製作出了一些代表方向,食物,工具等涉及到華族衣食住行各個方麵的基礎文字。

跡天涯當然立即便將這些文字傳閱至華族各處,並組織大家學習。

詳細過程過程不表,隻說在這種統一的文字基礎上,華族各部始終都沒有因為領地的擴大,而影響到族群之間的聯絡溝通。

特彆是隨著人才交流機製的健全,華族現有的三大城市之間還實現了科技發展的同步,文化習俗也達到了原則上的統一。

至於一些受製於地理差異而產生的生活習慣的不同,則成為了華族文明多樣性的必備點綴。

這也詮釋了天生萬物,各有不同的自然之道。

統一之道,本身就是求同存異的包容之道。要因地製宜,因時決策。

統一,從來不是、也不應該是片麵的追求那種形式上的統一。而是一個有著共同目標的,有著不同作用的個體集合而成的統一。

就像一棵樹,不但要有根須,有根係,還要有主乾,有樹皮,更要有葉有花還有果。


最新小说: 苟在宗門做吃播,一不小心成老祖 神仙道果,卡牌助我 枕邊規則 說好的反迷信呢?直播間全是警察 薑小姐,你隨手挑的司機老公漏富了 你說他偏執又陰鬱?完蛋,我更愛了 和竹馬分手後,被太子爺蓄意誘吻 被棄孕雌一胎六寶,眾獸夫求原諒 斷親後被趕出家門,我開始修仙 拿著男二的劇本說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