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複活!高強度工作讓人開心!)
呼嘯的戰鬥機如離弦之箭般在水泥跑道上乘風而起,裹挾著風流撞入天穹。
它沒有肉眼可見的熱流,也沒有撕裂開空氣的螺旋槳,卻比領主們所擁有過的任何一種飛行器都要來的要快。
實驗機打開尾部的發煙器,讓所有人都能清晰的看到它的軌跡,直到一聲尖嘯後墜落向大地。
“轉彎性能測試失敗,機翼斷裂,下一個。”
工程師在材料上打了個‘x’,讓工程蒸汽蜘蛛在地麵上的殘骸處插上一支旗幟,表明第11號噴氣實驗機的墜毀地點。
他們很心平氣和,任誰在半個月內摔了11架實驗機都會從激動轉為安詳的。
“三組?你們的飛機呢?”
季林站在一旁的觀景台上看著下麵穿著黃色地勤人員服裝的工程師爭吵,卻沒有為墜毀的實驗性噴氣機歎氣,說實話,三個月的時間能夠做到讓噴氣式飛機上天已經遠超他的想象。
哪怕領地很早就在小規模開發噴氣式引擎,現在隻是在得到鋁合金材料後將其應用在航空器械上。
他還去抄了一份米格17的飛機設計圖給工程院,讓他們以這種氣動模型為領地設計飛機造型。
按照地球的路徑,他們應該是先研發出螺旋槳戰鬥機,再進一步研究噴氣式引擎,最後拿到較為主流的第一代代噴氣式戰鬥機。
1939年,第一台噴氣式戰鬥機出現,由德國研發的he178單翼機,此時的噴氣式飛機依然是實驗性的技術驗證機。而僅僅是八年後,各國就已經擁有可以真正投入實戰的第一代戰鬥機。
技術的劃分由此開始,人類以噴氣式技術為作為真正的現代空中戰鬥機械的雛形。
季林沒有點出螺旋槳飛機的內燃機技術,領地的螺旋槳和二戰時期的螺旋槳除了傳動結構有類似,外表相似,鐵皮底下藏著的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引擎。
至少地球上的那玩意裡麵不會塞進去一大堆發光的機械轉軸,也不會有活著的機魂在機翼快要斷裂的時候給你預警。
他們沒有時間再走一遍螺旋槳戰鬥機的路徑,所以季林是直接批複讓工程院從輕型噴氣式戰鬥機開始技術測試。
新式晶礦燃料已經解決了燃燒效率問題,隻需要再添加一些穩定液化劑就可以作為領地特色航空燃油使用,這種以氫為主導的燃料在霧化後能夠表現出出相當強烈衝擊力。
效率隻比專門精煉的航空燃油效率要差一些。
就是這個過於暴力的聚合物氫氣在高溫燃燒時依然會產生氫腐蝕,高溫高壓加上大量氫離子,對發動機的影響幾乎是毀滅性的,以至於發動機的平均壽命隻有100小時。
100小時已經是工程院的人優化多次後的成果,最初版本隻能維持8個小時,然後整台發動機內部就變得像是很脆的金屬海綿一樣,一柄地質錘就能輕而易舉的在上方砸出一個大洞。
他們不得不控製輸出效率,用飛行速度換來穩定的續航,最終讓每一台噴氣式引擎都能維持100小時的續航...然後報廢換新引擎。
但他還是選擇讓這種有顯著缺陷的引擎投入生產。,0.65馬赫,太香了。
“我懷疑這玩意能夠直接拿去當導彈。”
可惜沒有人回答他,
季林低頭思考,而下麵的工程師已經將新的戰鬥機從倉庫中推出來。
雖然設計用的都是米格17的噴氣式造型,但他並不是什麼航空愛好者,所以那個殼子下的金屬結構都是讓工程院的研究員們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