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政府以“科技安全”為由,宣布把未來科技集團列入出口管製“實體名單”,進行一切出口設備和芯片製裁,並對未來科技集團進口產品加征懲罰性關稅。
接著,郝強立即反抗,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表態,國家支持。
這件事不僅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在民眾中也是熱烈討論。
與此同時,各大新聞網站紛紛推出專題報道,分析未來科技集團被製裁後可能帶來的影響。
比如,未來汽車想要在米國大展身手那就難了。
未來汽車的定價本來就不便宜,征關稅到35,再算上其他成本,那可不低啊。
標配未來es7國內終端定價為658萬元,出廠價約60萬元(直營店拿車的成本價)。
出口離岸定價約為68萬元,即離岸價定價為10萬美元。
算上關稅、終端商1015毛利、稅收等,至少要賣15萬美元才行。
在米國,15萬美元可以買到很多豪華品牌車型了。
不過,未來汽車本來定位就是豪華品牌,未來es7的配置比上百萬的汽車還好,為什麼不能賣十幾萬美元呢。
話說回來,
未來汽車公司的汽車在國內都是緊俏貨,目前都沒有出口。
本來二期汽車廠就是為了迎接出口的,卻想不到無芯可用,出口計劃被迫擱置。
米國代理商賣多少錢,跟未來汽車公司沒有關係,就算要出口,定價也是按照離岸價。
除了汽車業務之外,有人認為這將對未來科技集團的全球業務造成重大打擊,甚至可能影響到整個行業的供應鏈;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一舉措是米國政府在保護本國科技產業和國家安全方麵的必要手段。
短短幾天後,
圍繞未來科技集團的熱議慢慢沉寂下來。
然而,外界認為未來汽車公司的危機正悄然蔓延。
未來汽車公司真的無芯可用了,各直營店已經交不出汽車了,銷售人員都很焦慮。
他們也怕離開未來科技集團。
多家媒體報道了未來汽車公司直營店和服務中心的情況,除了展車和試駕車之外,真的沒庫存了。
已經預付定金的顧客們正焦急地等待,有些甚至已經等待一個月了,卻依然無法提車。
汽車公司內部氛圍同樣壓抑,員工們對前途充滿不安,既擔心公司的生存,又害怕自己的飯碗。
即便如此,他們仍然堅守崗位,聽從董事長的指示,繼續生產汽車。
如果無芯可用的話,這生產出來的汽車根本沒法上路。
虧損最大的,莫過於董事長了,這讓人既敬佩又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