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縣,北中鄉。
從這個鄉鎮的名字就可以看的出來,此地位於太湖縣的北部區域。
這太湖縣的縣城雖然位於皖西南咽喉的安慶走廊平原,但這太湖縣大概有三分之二的管轄區域位於這大彆山中,此地便是太湖縣最北端的一個鄉鎮,大概距離縣城有個將近兩百裡的山路。
北中鄉往北就是完全處於大彆山區中的英山縣,往東則是湖廣黃岡府下轄的廣濟縣,往東則是安慶府的潛山縣管轄區域。
注:明代廣濟縣城是今天武穴市下轄的梅川鎮,其轄區在今天大致被蘄春與武穴兩縣市分割。)
這北中鄉所在位置,東邊有幾座山峰群名為蔡家山,西邊有一道綿延數裡的山嶺名為沈家嶺,這兩道峰嶺的夾角之間便出現了一片地勢平坦的山穀。
並且還有一條長江水係之一皖河的支流安樂溪從這片山穀中穿行而過,灌溉了這山穀中大量的良田,所以這片山穀才會出現了大量的百姓在此地聚集成為鄉鎮。
由於此地既有肥沃的良田又有大量的百姓在此地聚居,且此地又位於大彆山深處,所以朝廷自然是不可能放任這片有產出的地帶被其他勢力所占據。
明初的時候,朝廷在這北中鄉設置了一個巡檢司,下轄有幾十名兵丁,負責在此地征收賦稅攤派徭役,以及防範鎮壓山中的土匪賊寇。
可這到了天啟崇禎年間之後,這在山外活不下去的流民紛紛流竄進這大彆山中尋找活路,所以這山中的土寇山賊勢力一天比一天強大。
如此一來這官賊的矛盾和衝突自然而然也就要爆發,那北中鄉的巡檢司下轄的兵丁在太平盛世對付一些小蟊賊沒什麼大問題。
但是這天啟崇禎年間的山賊數量和質量那就不是他們可以對付的,所以在這十幾年間巡檢司幾次被山中的賊匪攻陷,好幾任巡檢都被賊寇打殺。
雖然太湖縣幾次組織官兵和鄉勇進剿,但是這山中的土匪實在是太多,所以每次都是铩羽而歸極其狼狽。
直到崇禎八年義軍火燒鳳陽之後,這安慶府縣官員才意識到大彆山深處已經不可控,所以便將這北中鄉的巡檢司內遷到大彆山的外圍邊沿鄉鎮,將此地給暫時放棄。
不過也不是完全將這北中鄉給放棄,這兩年也曾有附近的山賊下山占據鄉鎮,但太湖官府發現之後立刻便組織官兵鄉勇進剿,將這些囂張的土匪給攆到山裡去。
所以這就造成了大彆山中很多鄉鎮村落官府不能收稅派役行駛統治權,而山中的賊寇也不能下山插旗立號將其據為己有。
不過明麵上雖然山中的賊寇沒有將此地給占據,但是實際上則是已經將其納入了自己的地盤。
因為這官府在這裡收不了賦稅派不了徭役,但是山裡的賊寇卻能夠派寨子中的嘍囉下山到這鄉鎮以及村落裡麵收取保護費,甚至還有征發村民上山乾活以及到山寨做賊的。
不過相比於官府那沉重的賦稅和繁雜的徭役,那山賊收的保護費和給山寨乾的那些活簡直不值一提,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山賊跟與官府抗衡的原因。
...
這王鐵他們幾個領著弟兄們這段時間在大彆山中各縣到處亂竄,在不久前收到總部的傳令之後,王經緯便領著弟兄們來到這太湖縣與英山縣交界處的北中鄉一帶等候總部進一步的消息,準備隨時出山去與總部會師。
這王經緯的鐵營總管中軍大帳便設置在原北中鄉巡檢司衙門,王經緯所領的中營以及輜重營、婦孺營也都駐紮在這北中鄉。
周兵的左營、楊英的右營還有孔有德的後營分駐於北中鄉附近的鄉鎮村落,由於此地處於三縣交界處,所以這孔有德的後營在英山縣境內、周兵的左營在廣濟縣境內。
...
北中鄉,巡檢司衙門。
這巡檢司衙門的規模不是很大,也就是一個兩進的院落,前院廳房麵闊兩間,中間是原巡檢司開會點卯的地方,左邊的房間則是巡檢辦公的地方,右邊則是一間穿堂沒有房間,後院三間則是那原巡檢的家眷和仆人所居住的地方。
至於這巡檢司的兵丁則是這附近村鎮的居民,下班之後就直接回家了,所以這巡檢司內並沒有這些兵丁的營房宿舍。
王經緯他們剛來到這北中鎮巡檢司的時候,那屋頂的瓦片以及外牆的磚頭還有廳房內的地磚,基本上都已經被附近的居民給拆回家去了。
裡麵的家具那也早都被哄搶一空,就連門窗那也都被偷走,隻留下白茫茫一片非常的乾淨。
所以王經緯進駐這裡之後便簡單的修繕打掃了一番,那屋頂被鋪上了茅草,窗戶被用木條和布片遮擋住,大門也找鄉鎮的居民借了幾塊門板,至於家具則是鐵營自帶的家具。
此時這巡檢司衙門的院門外站著幾個巡邏執勤的鐵營弟兄,而那一進院內的拴馬柱上則是拴著好幾匹駿馬,前廳外麵也站著一大群精壯鐵營弟兄在等待著。
而那前廳的大門則是緊閉著,因為裡麵正在開著重要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