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十五歲,身體還沒長成,要在成都留在太子身邊讀書,你自領一軍出征,你的任命、人手什麼的自有關家幫你打點”。
這跟三國演義寫的不一樣呀!
“東征在即,小關侯不出征的話,我怎麼跟他學兵法啊?”
關焉從懷中取出一本書丟給趙驥道“我父親的兵法都是出自這本書,你自己拿去悟,反正你記得跟人說你的兵法都是學關家的就行了”。
趙驥接過書一看,頓時懵了《春秋》?玩呢?我特麼知道關公喜歡讀春秋,但你非要說他是從春秋中學到的兵法是不是也太牽強了。
“看來你是準備選第二條路了”,關焉眼見趙驥屈服,想到心中謀劃即將達成,此時表現得頗為大度,“你還有什麼要求就儘管提,關家自然會竭力助你立下戰功”。
還立戰功?能活著回來就不錯了,劉備這次帶走的幾萬人就沒回來多少。
趙驥凝思片刻,終於點頭答應“好,我答允你了,不過我沒帶過兵,得給我配一個上過戰場的人搭檔”。
關焉想也不想就答應了“行,沒問題,我父親的主簿廖化也是領過兵的人,我想辦法看能否調他過來”。
“廖化不行,他官職太高,資曆太深,我使喚不動,兩人之間必起衝突”,趙驥其實心中已有屬意的人選,“把中軍校尉閻宇調撥給我,就是上次和你比武的那個人”。
三國演義把閻宇描寫成了一個依附宦官、不學無術的人,但陳壽在三國誌中卻評價閻宇宿有才乾,相較而言,趙驥更願意相信陳壽的說法,以蜀漢的吏治,蔣琬、費禕這種精明的政治家是不會把一個無能之輩放在戰區首長這麼重要的位置上的。
“他那武藝…”關焉遲疑了一下,但還是滿足了趙驥的請求,“行吧,左右不過一個校尉而已”。
“另外,我不隨大軍出夷陵,我要獨領一軍出武陵”。
“武陵?”關焉有些詫異,“沒聽說要出兵武陵呀”。
趙驥斷然道“我料定朝廷必會以偏師出武陵”。
曆史上,劉備以馬良為使者,說動五溪蠻夷在武陵郡發動叛亂,但後來被吳將步騭平定,馬良也殞命於此戰。
趙驥之所以想去武陵,是覺得如果自己能自領一軍的話,在這條進軍路線上會有更大的指揮自由度,一旦形勢不對,能更方便跑路。
“朝廷真會出兵武陵?”關焉將信將疑,“如果真如你所料的話,我會儘力爭取”。
“你能給我多少人手?”既然已經決定參戰,趙驥自然要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資源。
“給你一百人,都是我父親親訓的刀盾兵”,關焉語氣重帶著一絲自豪之情,“他們全是能夠以一敵十的軍中精銳”。
“除了刀盾兵,還能招募些擅使長兵器的人嗎?”
“長兵器?”關焉搖搖頭,“關家部曲多是使短兵的,你為什麼要找使長兵器的人”。
趙驥心想,反正也瞞不過關焉,乾脆徑直相告“我有家傳的陣法,需要配備會使長兵器的人”。
“什麼陣法呀?能告訴我嗎?”
“鴛鴦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