驥行三國!
成都,丞相府中,諸葛亮將東三郡的報捷文書傳給相府僚屬一一觀閱,然後問到“諸君以為如何?”
楊儀因為署府事的緣故,是事實上的幕僚長,於是率先發言道“儀以為西城、上庸、房陵名為三郡,實際僅有九縣,魏延建議合三郡為一郡是可行的,這樣就能節省不少官員與駐軍的編製,可以減輕朝廷治理三郡的開支成本”。
魏延是劉備攻略漢中後就被任命為太守留駐漢中的,楊儀此時沒有和魏延見過麵,兩人還沒有如後來般成為一見麵就掐架的仇人,所以楊儀出於公心並不反對這個建議。
諸葛亮點點頭,說到“那就把西城、房陵二郡並入上庸郡,諸君以為當選何人為太守?”
因為牽涉人事問題,而且是兩千石的太守任命,在場眾人都懂得人事即政治的道理,於是全都默契的閉上嘴巴不摻言,眼光齊刷刷望向向朗。
向朗是相府長史,名義上的相府幕僚長,在形式上分管人事工作,他年齡又大,諸葛亮平時都得按照輩分尊稱他一聲向公,於是按著諸葛亮的心意提出幾個候選人“宗預、鄧芝、廖化三人有才乾、能任事,又通軍事,皆足以升任一郡太守”。
諸葛亮對向朗的建議很滿意,其實他之前已經考慮好了太守人選,果然就在向朗提出的三名候選之中“我於鄧伯苗、廖元儉另有任用,宗德豔曾以主簿身份隨張車騎先後參與過攻打蜀地和漢中的戰事,有帶兵的經驗,而且他長袖善舞,想來也能和宜都郡的東吳駐軍搞好關係,就讓他去上庸吧”。
確定上庸太守人選後,諸葛亮又就功賞問題征求意見,這次還是楊儀先說到“魏延已是鎮北將軍兼漢中太守,如果再升他的官職恐怕就得召他回朝進中樞任職了,漢中不能沒有重將鎮守,不如實封賜爵吧”。
魏延現在的爵位是都亭侯,這是虛封的爵位,沒有實際的封地,更多的是一種榮譽象征,像張飛的西鄉侯則是以漢中郡西鄉縣為封邑的實封爵位,是可以在當地建立莊園經營產業的,而且還能按照分封的食邑戶數免除稅賦。
至於趙驥,眾人都認為應該采取與魏延類似的封賞,可以給予經濟待遇,但是不能再升官了,因為中領軍雖然級彆不高,但已經是中軍內部最頂層的職務了,而且由於是禁軍係統的緣故,中領軍的實權很重,遇有戰事時是可以作為主將率領地方駐軍的,夷陵之戰時,吳班就曾一度以領軍的身份暫時統率過三萬人左右的軍隊,所以趙驥虛封都亭侯或者關內侯即可。
諸葛亮未置可否,反而饒有興致的問“文書末節所提之事如何?”
這份魏延和趙驥聯名的報捷文書最後一部分內容是關於北伐的準備工作,文中首先分析認為司馬懿經過此敗後,短時間內不會再次出兵,所以在整個新合並的上庸郡隻留申儀舊部和新募郡兵總共三千人就夠了,萬一遇到戰事,漢中駐軍沿汶水支援是非常方便的。
文中建議把趙驥本部和孟達舊部約九千餘人移駐漢中,就連孟達舊部的家眷也要一起遷移過去,然後開墾荒地、組織屯田、積蓄糧草,為諸葛亮將來的北伐提前做好後勤準備。
向朗忍不住笑著說“魏文長豈是治民之才,他任漢中太守多年,屯田事宜毫無進展,現在突然嚷嚷著要屯田,多半是趙驥所教吧”。
“這倒是件好事”,楊儀從民政的角度出發說到,“曹操降服張魯後將百姓儘數遷走,漢中現在人少地多,遷四千戶東州兵過去正好可以填補當地人口”。
曹操當年攻下漢中後,就遷徙了八千戶五鬥米的信徒到鄴城,後來又陸陸續續向關中地區遷徙了二十多萬人,差不多搬空了漢中一半的人口,在原本的曆史上,諸葛亮就在漢中駐軍屯田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解決了糧食儲備的問題後才舉兵北伐的。
在場的其他人紛紛表示讚同楊儀的說法,一直沒說話的費禕這時卻突然說到“趙驥原領中軍五千人,現在又吞並了孟達部四千人,加上俘虜的申儀舊部,他麾下怕是已有萬餘人馬吧”。
“一名中軍將領,戰事結束後不儘快回朝交割兵馬,反而打算長期領兵在外,不知道會不會有尾大不掉之患”,費禕雖然嘴上說的是不知道、會不會之類的疑問詞,但表達的意思卻是再明白不過了——必須要節製和防備武將擁兵自重。
“其他人呢?你們覺得是否需要召趙驥回朝或者分其部屬?”諸葛亮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和藹的笑容,讓人猜不透他內心的真實態度。
眾人都緘口不言保持沉默,費禕的說法雖然隻是猜測和擔心,是防患於未然,但指向的罪名實在是過於嚴重了。
“文偉多慮了”,馬謖忽然哈哈一笑打破沉默,“你是忘了趙驥所獻的子午穀奇謀嗎?”
之前,趙驥為了以販糖為掩護往長安派出暗探,所以跟諸葛亮提前報備了自己子午穀奇謀,當時諸葛亮就召集了相府屬官集體討論,所以今天在場的人都知道有這麼個計劃。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趙驥的子午穀奇謀根本不可行,但考慮到能刺探到長安的情報,所以還是同意了趙驥繼續開展子午穀計劃的前期準備工作。
費禕詫異道“這和他的那條計謀有什麼關係?”
“文偉忘了趙驥計劃中的關鍵一環,就是丞相率領的主力大軍不能久留漢中,免得引起曹魏注意”,馬謖好笑道,“丞相怕打擊趙不舍的積極性,所以沒有明確否決這個計劃,難為這個傻小子道現在還心心念著他的什麼奇謀”。
馬謖轉向諸葛亮建議說“丞相,魏延長於勇略、短於治民,既然趙驥有意屯田漢中,我倒是有條一石二鳥之計,可以集魏延、趙驥二人之長為丞相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