驥行三國!
趙驥攻下關中後,就與趙雲、鄧芝聯名把戰況報告給了諸葛亮。
接到報告後,馬謖、楊儀等相府僚屬就一齊表達了必須嚴懲趙驥的呼聲,要求諸葛亮立即派人逮捕趙驥,剝奪他的軍權,把關中的軍隊全部交由趙雲指揮。
魏延在得知關中的消息後,則當眾毫不掩飾自己事先知情的大笑道“哈哈哈,好,乾得好,這小子果然攻下了關中,沒浪費老子之前費儘心力為他謀劃”。
諸葛亮對趙驥無令擅自出兵非常不滿,但作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他知道現在不是追責論罪的時候,一切都隻有等到戰事結束後再說。
諸葛亮給趙雲回了封信,但回信隻署名給趙雲一人,隻字未提趙驥和鄧芝。
諸葛亮在信中既沒有肯定攻略關中的戰績,也沒有斥責趙驥擅自出兵的錯誤,隻簡單表示說自己知道了,要求關中漢軍儘力阻截曹魏自洛陽方向的反攻,為自己全取隴西爭取更多時間。
無論如何,現在有了關中的軍隊擋住曹魏援兵,諸葛亮遠比原本的曆史軌跡中來得從容,對於拒絕投降的上邽、襄武等地,他都采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一方麵是為了減少本方士卒的傷亡,一方麵也是為了收取當地人心。
隴西太守遊楚就在襄武士民都想要投降時表示,隻要漢軍能斷隴百日,他就願意聽從大夥兒的建議獻城,諸葛亮得知後隻是一笑,由得遊楚去守,自己則率兵先圍死上邽,並向城內放出漢軍已經奪取關中的消息。
所以,當接到魏軍援兵出現在安定的軍情時,諸葛亮內心是出現了片刻的慌亂的,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召集了馬謖、楊儀、向朗等心腹前來商議。
“關中應該沒有丟”,這種軍議場合,馬謖總是第一個發言的,“以趙老將軍的為人,不可能不在關中失守前派人通知我們,而且我們這裡沒有一個敗兵逃過來,總不能是兩萬人全被魏軍圍殺了吧”。
“幼常所言正符我意”,諸葛亮讚了一聲,露出欣賞的表情,“但穩妥起見,還是派探馬往隴關方向去看看吧,子龍在信上說那裡有趙統的一千人駐防”。
霍弋立即出帳去安排探馬,馬謖又繼續說到“魏軍能在關中未失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在安定郡,多半是走的河套地,而且肯定是以騎兵為主才能這麼快,否則根本過不來”。
“丞相,這是個天大的好機會呀!”對於魏軍來援的消息,馬謖臉上不見絲毫緊張,反而帶著幾分興奮,“魏軍遠途奔襲,所攜帶的糧食必然很少,我軍若能一戰敗之,就能徹底斷絕那些負隅頑抗者的抵抗意誌”。
所謂孤城不守,如果喪失了待援的希望後,隴西四郡甚至連帶整個涼州都很可能不戰而降,於蜀漢政權實在是天大的好事。
統一內部意見後,諸葛亮立即下令召集全體文武議事,所有人在得知曹魏援兵到來後都倒吸了一口冷氣,車騎將軍劉琰更是嚇得連連表示在上邽未克的情況下不宜與魏軍援兵交戰,應該趕在對方尚未南下時趕緊撤兵。
其餘人雖然表態支持劉琰,但從慌張失措的神情上來看,心態明顯或多或少的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動搖。
馬謖掃視帳中一圈,暗自鄙夷道就憑你劉琰一個先帝豢養的佞臣,居然也敢妄議軍機。
“諸公稍安勿躁,請聽謖一言”,馬謖站起身來侃侃而談,分析指出了魏軍援兵遠來疲弊、後路斷絕、缺少補給等致命弱點,直言應當發兵北上,與對方決戰,一勝而定整個隴山以西。
馬謖言辭激昂,駁得首先提出退兵的劉琰滿臉羞愧,劉琰雖然掛著車騎將軍的頂級武將職務,但實際卻是靠著漢室宗親的身份和經學大家的名聲被劉備恩養在身邊的閒人,他不敢得罪馬謖這位諸葛亮眼中的紅人,隻得忍氣吞聲地坐下,算是默認了馬謖的意見。
諸葛亮見自己尚未表態,馬謖就一人說服全場,於是拈須笑道“幼常言之在理,魏軍此來不僅救不得隴西,反而會有助於我軍徹底斷了那些據城頑抗者的念想”。
諸葛亮從案頭拿起一枚令牌“大軍尚在圍城,須得一將先往略陽方向阻擊魏軍,使其不得直逼上邽,掩護主力完成集結”。
“誰願擔此重任?”諸葛亮一字一頓的加重語氣問到。
話音未落,馬謖就已經出列抱拳“末將請令!”
帳中有意請令的將領不在少數,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一仗風險不大,隻需阻截魏軍援兵一段時間就行,但此戰功勞卻極大,因為擊敗這支援軍後,隴西恐怕就沒什麼仗好打了。
可惜,馬謖搶先站了出來,誰都知道荊襄士人集團在軍中缺少有戰功、能領兵的自己人,吳班、高翔、陳式等武人隻好悻悻地收起了搶功的心思。
諸葛亮心中不是沒有過猶豫,馬謖雖然是個人才,但他畢竟沒有真的上過戰場,但……打贏這一戰確實不難,以他的才乾應該是沒問題的吧。
“好,就由參軍馬謖統李盛、張休、黃襲三部人馬為前鋒,往略陽阻擊魏軍”,諸葛亮思量數息又說到,“以裨將軍王平為副將一起前往”。
馬謖大喜接過令牌“末將定不負丞相所托”,王平也起身稱喏。
諸葛亮對二人叮囑說“略陽正卡在由安定南下的通道上,你們務必要據城堅守,不要貪功野戰”。
諸葛亮盯著馬謖說“王將軍久曆戰陣,你凡事要和他多商議,萬萬不可妄自尊大”。
馬謖是認識王平的,這是個鬥大的字都認不足一籮筐的文盲,在文化程度方麵連魏延都不如,魏延好歹是能識字的,他對王平出任自己的副手有些不喜,這樣的粗人能幫得上自己什麼忙,但既然諸葛亮已經安排了,那就算了吧,反正自己也沒打算要彆人來指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