驥行三國!
失去水麵控製權後,吳軍的戰場預警距離大大縮短,而且漢軍還能借助襄陽城和漢水的掩護,對北岸的軍事行動形成情報屏蔽,為了避免遭到北岸漢軍的突襲,用兵老練的陸遜在水師戰敗後第一時間就後退三十裡。
要想攻破襄陽,就必須以水師切斷與北岸的聯係,否則北岸的援兵和補給物資就能源源不斷地進入襄陽城內,以蒙古攻襄陽時軍勢之盛,在未能切斷水上補給線之前,也是拿襄陽城束手無策的,就遑論吳軍的外線攻堅能力了。
陸遜不難判斷出,他已經失去了以武力奪取襄陽的機會,不過……要想奪取襄陽並不一定非要靠打的,至少不一定非要死磕堅城。
陸遜一麵大肆修築營防工事和趙驥保持對峙狀態,一麵以上大將軍的身份命令步騭、呂岱分彆向永安和荊南二郡發動攻擊。
陸遜在命令中特彆指出,要求步騭和呂岱儘量爭取能圍住漢軍一部不予殲滅,以便為通過談判獲得襄陽形成有利條件。
在邊界上陳兵已久的步騭和呂岱接令後立即揮兵殺入漢境,巴東太守輔匡、荊南督吳懿組織本部兵馬拚死抵抗,同時派人急報成都求援。
和陸遜麵對的困局相似,張合同樣頓兵堅城之下,不善攻堅的他本想誘漢軍出城,然後野戰殲滅之,但城裡的守將柳隱是個油鹽不進的家夥,任憑張合在城外如何表演都始終不為所動。
七天時間下來,張合的攻擊毫無進展,司馬懿派參軍魯芝前去巡營督戰。
魯芝和張合是老相識了,兩人斷續共事多年,私交還不錯,他最先是郭淮的刺史彆駕,因能力突出得到曹真的賞識,被硬要過去擔任大將軍參軍,曹真戰死後又被司馬懿慕名招攬入幕擔任驃騎參軍。
魯芝巡完營後,皺著眉把張合拉入大帳單獨談話“儁乂為何不揮兵全力猛攻?”
“蜀人新築之城極堅固,非旦夕可下,蟻附強攻徒損兵力,我本打算誘蜀人出城野戰,可惜對方並不上當,我準備下一步……”
“好了,你彆說了”,魯芝忍不住打斷張合,“儁乂,你的眼裡可不能隻看得到戰事呀,埋頭趕路之餘也要抬頭看路呀,此戰關係重大,可你打了七天了都還沒發動真正意義上的攻勢,你說你是在誘敵,可在彆人口中說出來卻可能是消極怠戰,難道你就不懂人言可畏的道理嗎”。
“態度,關鍵是你的態度,你如果狠打猛打,哪怕最後沒打下來也沒人能說個什麼,可你現在這套打法,那是會授人口實的”。
要不是相交多年,要不是想為曹魏朝廷保下這位碩果僅存的五子良將,魯芝才不會說出這番掏心窩子的話。
魯芝是個有智慧且忠直的人,原本的軌跡中,他在曹芳登基後擔任了大將軍曹爽的司馬,高平陵之變時,魯芝斬殺洛陽守門兵士逃至曹爽軍中,力勸曹爽擁天子進入許昌,然後召天下兵馬討伐司馬懿,可惜曹爽不聽。
張合雖然不善於操弄人心,但還是聽得出魯芝是為了自己好,可作為一名從底層摸爬滾打起來的將軍,他還是無法狠下心來拿士兵的性命保自己的前途。
戰場上要死人是肯定的,但為了將領的私利而白白犧牲士兵卻是萬惡的。
“世英,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你回去告訴司馬仲達,我打仗自有我的主意,如果他信不過我,大可以換個人來,我倒要看看我張合都打不下來的城有誰能打得下”。
魯芝言儘於此,隻能無奈地長歎一聲,然後返回如實回稟司馬懿。
司馬懿聽完魯芝的彙報後,當即讓他把前線戰況寫成文書送呈洛陽,同時下令將張合轉為後軍,換費耀圍柳隱於新城,調魏平圍孟琰於新安,調戴陵圍關興於宜陽,自己則親率主力越過這些防禦堅固的據點直逼潼關。
司馬昭不解道“父親繞堅城於不顧,萬一趙驥走武關道回師潼關的話,我軍豈不腹背受敵?”
“東吳陸遜豈會讓趙驥說走就走,而且就算趙驥想要千裡回師,宛城的胡質部也可以阻擊拖延,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在趙驥騰出手來以前攻克潼關、殺入關中,到時候那些堅城自然可以不戰而定”。
與其耗費時日沿途一個一個的拔點,不如仗著兵力優勢直擊潼關,司馬懿看得很清楚,潼關才是自己此戰的棋眼。
原本的時空裡,鐘會滅蜀一戰也是這麼打的,充分利用己方的軍力優勢,對沿途據點圍而不打,然後以最快速度直插進入漢中平原,當時要不是薑維及時退回劍閣,滅蜀的最大功臣就要換作鐘會了。
司馬昭對父親的戰役眼光深表佩服,但他隨即轉念一想,不禁又問“那父親之前為何還要讓張合去死攻堅城?”
“你自己慢慢去悟,有些事情,自己想通了比彆人告訴你的收獲更大”。
司馬懿有些不悅地看了司馬昭一眼,他不禁在心中暗自感歎要是子元在的話,一定能明白我的這番用意。
司馬懿在眾多兒子中最偏愛的還是長子司馬師,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與司馬師秘密策劃了整個事件,直到臨起事前一晚才讓司馬昭知道,信任之彆由此可見一斑。
得知司馬懿來攻潼關,關上兵將一時間人心惶惶,紛紛勸說閻宇趕緊向趙驥告急求援,催主力走武關道回師。
閻宇作為關中軍團自趙驥以下的二號人物,隻在夷陵之戰和南征時指揮過數千人的小規模戰鬥,自從首次北伐進入關中後,他就再也沒有親臨一線指揮了,更多時候是作為趙驥的鐵杆心腹留守後方。
對於這位久疏戰陣的二把手能否抵擋得住司馬懿的魏軍主力,潼關守軍並沒有多少信心,但閻宇卻表現得信心十足“諸君寬心,魏軍雖眾,吾視之如草芥爾,我們隻需守上半月,必叫司馬老兒匹馬不得東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