驥行三國!
薑維見徐質來追自己,心中暗暗竊喜,他俯在馬背上偷偷取弓搭箭,然後故意放緩馬速,引徐質漸漸貼近自己身後兩匹馬身的距離。
“著!”薑維扭腰回身照著徐質麵門就是一箭。
徐質見薑維倒持矛頭,心頭隻提防著對方回馬一擊,整副心思都用來死盯著薑維的矛頭,全沒料到薑維會在自己將近未近時翻身一箭,頓時眉心中箭跌落馬下。
射死徐質後,薑維扭轉馬頭再挑落徐質的旗手,隨著徐字將旗倒地,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的魏軍騎兵紛紛停下追擊的步伐,以免自己獨自追擊過深。
薑維憑一己之力斬將奪旗,總算是止住了漢軍潰敗的勢頭,然後收攏潰兵徐徐而退,失去指揮的魏軍也不敢死追,雙方逐漸脫離接觸各自撤出戰場。
薑維一路退到定襄縣才收住腳步,他清點兵馬,五千騎竟隻剩得身邊一千餘殘兵,他派人急報王平請求掩護退路,然後在定襄縣停了三日,等潰散四處的敗卒陸續歸來湊齊近四千人後,才提心吊膽地往雁門而去。
界休縣魏軍大營,毋丘儉看完陳泰送來的密信後大喜。
陳泰在信中說他已經秘密潛入晉陽城,要求毋丘儉把漢軍誘到晉陽城外,然後設伏擊敗漢軍主力。
在與陳泰聯諾好相關事宜後,毋丘儉親自斷後,全軍拔營有序退往晉陽。
得到魏軍後撤消息的吳懿立即召集眾將計議,胡濟喜道“此必是王子均、薑伯約部已經成功突進晉陽,毋丘儉後路被斷,不得不退”。
廖化也認為就算晉陽未下,漢軍偏師也至少切入到了晉陽南線,威脅到了毋丘儉的糧道,否則無法解釋吳班在祁縣一帶燒殺搶掠時都不肯後退一步的毋丘儉為什麼會這時候撤兵。
戰機已經出現,吳懿的作戰風格雖然偏向穩重保守,也覺得此刻應該展開追擊,他持重道“那就請元儉為先鋒咬住毋丘儉,我統大軍在後,等望見王子均、薑伯約部旗號後再前後夾擊”。
兩軍沿著汾水相隔不過十餘裡不到半日路程,一前一後一齊朝著晉陽方向運動,遊擊於祁縣周邊的吳班也趕緊率兵歸建準備參與決戰。
毋丘儉一直退到晉陽城南五十裡處便不肯再退,他列下陣勢擺出一副決戰的架勢,隻等吳懿部來戰。
吳懿對毋丘儉選擇的戰場十分困惑“晉陽盆地無險可守,唯堅城可依,毋丘儉不退保城池,反而選擇在城外與我軍野戰,此舉太過詭異”。
“毋丘儉會不會是在作困獸一搏?”胡濟猜測道,“也許是雁門未下,目前突入晉陽地界的隻有薑伯約部騎兵,毋丘儉部以步兵為主,無法捕捉騎兵行蹤,所以才不得不嘗試先行擊破我軍主力?”
從形勢上來看,目前的戰事進展完全符合漢軍戰前的預設布局,沒有不打的理由,何況吳懿對麾下漢中軍團的野戰能力非常有信心。
“明日我領兵居中,廖元儉在左,胡偉度在右,以元雄為前軍攻擊魏陣,如果薑伯約部等及時進入戰場,就兩翼齊出發起總攻”。
吳懿頓了頓,對馬岱吩咐說“騎兵明日居於後陣,我軍若勝就繞過步兵留下魏軍主力,若戰事不利就替全軍斷後”。
吳懿擺下的是漢代最常見的五軍大陣,這種老套的戰法雖然缺乏新意,隻能以硬碰硬,但卻勝在穩妥,敵人想啃下一口肉來也同樣不容易。
大戰一觸即發。
長安這邊,趙直步履匆匆地跑進趙驥府中“明公,幽州方麵傳來消息,陳泰部萬餘人大概一個月前進抵範陽,半個月前卻突然去向不明,細作正在全力打探其行蹤”。
趙驥馬上取出地圖來看,範陽位於幽州最南部和冀州的交界處,從這裡入冀州走井陘道進入晉陽盆地非常方便。
看來這個陳泰是早就做好了隨時增援毋丘儉的準備呀。
趙驥快速回憶史料中有關陳泰的記載,在原本的時空中,作為薑維前期的主要對手,陳泰幾乎每一次都能準確預判了薑維的動作,是一個料敵機先的高手。
薑維的第一次北伐,陳泰對李歆、句安駐守的曲山二城采取了圍點打援的戰術,並準確判斷薑維率領的援軍會沿白水行軍,以郭淮部繞路牛頭山擺出威脅薑維後路的態勢,最終迫使薑維撤退,逼降了李歆、句安。
薑維在第二次北伐中偽裝成與張翼、夏侯霸分兵三路的態勢,曹魏雍州刺史王經認為應該分兵迎擊,陳泰卻堅持認為薑維的真正目標是狄道城,後來果然如其所料。
薑維的第三次北伐是在狄道大敗曹魏雍州刺史王經後,將其重重包圍於狄道城內,並沿途設伏準備攻擊來解圍的曹魏援軍。
結果陳泰再次預判了薑維的設伏點,成功繞過伏兵突然占據狄道東南的製高點威脅薑維退路,不僅替王經解了圍,還反敗為勝給予漢軍重大殺傷,逼得薑維退回漢中後效仿諸葛亮上書要求自貶。
想到這些,趙驥不免揣測,難道這次我軍南北對進的戰術也被陳泰識破了?若果真如此的話,還被蒙在鼓裡的吳懿可就危險了。
為將者最忌心存僥幸,趙驥不敢把漢中軍團數萬人的命運寄托在敵方的誤判上,他立即叫來閻宇“我需要離開長安一段時間,在這期間一應事務由你負責,你要注意保密我的去向,裝作我還在長安的假象,要是司馬懿敢輕舉妄動,你就打我的旗號死守與他相持即可”。
趙驥照舊留下柳隱、孟琰、關興三部據守弘農,自己則在樹機能、李球兩部親衛步騎的護衛下,會同之前從河套退入關中的句扶部主力緊急出發增援吳懿。
與此同時,晉陽的戰鬥也打響了,吳班統領前軍推進到魏軍陣前互相對射。
漢軍連弩射速快、力道大,魏軍在對射中處於明顯的下風,可毋丘儉卻沒有下令步兵上前肉搏,而是豎起大盾掩護本方弓兵在不利的傷亡交換比下苦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