驥行三國!
三國是一個不缺少刺客故事的時代,按照三國誌中的記載,光是劉備一個人就至少遭遇過兩次刺殺,而韓龍就是能在史料中留下姓名的其中之一。
三國後期,柯比能頻頻襲擾並、幽二州,不堪其擾的幽州刺史王雄派出韓龍成功刺殺了柯比能,河套鮮卑各部落自此散離,為曹魏北方邊境贏得了數十年的和平。
趙驥不清楚韓龍是如何刺殺柯比能的,但對這個名字卻留有印象,所以一聽名字就知道這家夥是個刺客。
趙驥之所以當場隱忍不發,原本隻是想跟趙直、魏舒、衛瓘等人商量一下是否能將計就計,誰知道韓龍竟然被薑維一眼識破。
趙驥原本還有些擔心薑維是否可以信任,在薑維主動說出對韓龍是刺客的懷疑後,對趙驥來說倒是個意外之喜,這麼看來至少薑維是不希望自己意外喪命的。
至於韓龍,一個已經暴露了身份的刺客是對趙驥構不成威脅的。
隨著秋糧入庫,戰雲再次籠罩在了華夏大地上,翻過年,漢軍兵分兩路,一路出弘農直逼函穀司馬懿大營,一路出井陘威脅常山郡。
得知漢軍來犯,司馬懿問道“兩路蜀軍都是由何人領兵?”
“函穀道的這支蜀漢打的是趙驥的驃騎將軍旗號,井陘的那支蜀軍打的是鎮北將軍廖化的旗號”,司馬昭早已把兩路漢軍的基本情況打探清楚。
“看來你的刺客沒能得手”,司馬懿對司馬師說,“罷了,軍國大事本就不能寄托在刺客身上”。
司馬懿雙手扶案,死死盯著鋪在上麵的地圖“函穀地勢狹窄,昔日秦人曾借此地利打得六國聯軍無法寸進,我今有大軍數萬,足以翼護洛陽”。
“我擔心的是……”司馬懿把目光慢慢移到地圖上的冀、幽二州,“蜀軍勢大,此番前來大有滅國之勢,我擔心毋丘仲恭和陳玄伯會守不住河北啊”。
“父親多慮了,廖化不過是個平庸之輩,就算蜀軍兵強馬壯,以毋丘仲恭和陳玄伯的能力,攻不足守有餘還是不成問題”,主將的戰場決心關係重大,司馬昭生怕自己父親信心不足,連聲出言寬慰。
其實司馬懿的心境十分堅定,他對河北戰事的擔心是來源於客觀的分析,換位思考一下的話,攻堅函穀的難度遠遠大於攻打地勢平坦的河北。
從搜集的戰例來看,趙驥初出茅廬的時候就已經懂得避開夷陵堅城遊擊於湘水流域的避實擊虛的道理,如今打了這麼多年仗了,總不可能戰略眼光還退步了吧。
司馬懿自己判斷,函穀的這支漢軍搞不好是偏師,出井陘攻常山的那支漢軍才是真正的主力部隊。
“給我多派探馬、細作,不惜一切代價,務必查明函穀當麵漢軍的軍力規模”。
函穀狹窄,兩軍交戰時又封鎖極為嚴密,細作往來極難。
一支魏軍哨探小隊好不容易翻山走小路繞到函穀西麵,剛摸到漢軍大營附近卻不小心撞上了一股漢軍騎兵,立時就被殺得四散潰逃。
為了擺脫騎兵的追殺,魏軍哨探儘挑山路逃竄,其中一人幸運地逃進了山裡,藏在草叢中躲到半夜,總算等到漢軍放棄了搜捕越走越遠。
魏軍哨探生怕漢軍會去而複返,不顧夜黑路滑就冒險往東準備返回魏境,摸黑走出數裡路後,路邊忽然傳出一陣呻吟聲。
“誰?”哨探掃視一圈,確認四下沒有追兵後,這才壯著膽子循著呻吟聲去查看,隻見路邊躺著一名身材高大、身著漢軍夾衣的漢子,身上滿是傷口和血跡,眼見著是活不了多久了。
“你是魏人?”受傷的漢子強撐最後一口氣說,“我也是魏人,我是撫軍將軍的部下”。
撫軍將軍就是司馬師目前的官職,哨探心中一驚,連忙俯身問道“你既是魏人,為何會身著漢軍夾衣?”
受傷漢子有氣無力地答道“你,你彆問那麼多了,我胸口有塊玉玨,你拿去給撫軍將軍看,告訴他我今夜已經刺殺了趙驥,快,快”。
受傷漢子說罷就咽了氣,哨探伸手一摸,屍體胸口果然藏著一塊玉玨,魏軍哨探小隊今日幾近全滅,他獨自一人逃回去的話搞不好會獲罪,即便私自逃離不歸也會牽連家人,要是把這條重要的軍情帶回去,搞不好倒是有機會將功贖罪。
想到這裡,魏軍哨探頓覺全身精力充沛,往本方大營方向快步奔去。
各方情報快速彙集到司馬懿處,他反複衡量後問司馬師“子元,你覺得如何?”
司馬師捏著哨探帶回的玉玨說“信物倒是真的,隻不過……這事兒也太過巧合了一點,韓龍早不得手晚不得手,偏偏兩軍交戰在即時突然得手了,而且他本人還沒回得來,卻恰好在臨死前碰到了我軍的哨探,林林種種全部加在一起,除非……”
“除非是對方故意設計”,司馬懿臉上閃過一抹笑意,“趙驥慣來喜歡耍這種花招,這手段未免也太拙劣了些”。
“那父親以為我軍該當如何行動?”
“哼,趙驥既然想要聲東擊西,我們就給他反其道行之來個聲西擊東”,司馬懿露出獰笑。
原本氣勢洶洶地漢軍突然派出大量遊騎封鎖函穀道,三天後,當這些騎兵交替散去後,身後的步兵主力已經撤得乾乾淨淨,仿佛是後方出現了什麼變故的樣子。
魏軍毫不客氣地揮師直進,把柳隱駐守的函穀新城重重圍困起來。
冀州常山郡,毋丘儉指揮軍隊死死據住井陘穀道,任憑對麵的漢軍攻勢如何猛烈也堅決不肯後退一步。
“報!”一騎快馬遞來一份密報,“驃騎將軍有急報從洛陽來”。
“原來如此,哼,趙驥好算計”,毋丘儉接了看過道,“給我速速回報驃騎將軍,我會全力配合於他”。
……
江陵,陸遜對堂中的一眾部將毅然下令道“陛下已經親率武昌水師出征,橫斷江南就在此戰,還望諸君與我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