驥行三國!
博陵縣以南的官道上,司馬懿派出的哨探不惜馬力地狂奔著。
就在剛才,一路急行軍的漢軍主力忽然停了下來,因為差不多快到該宿營的時辰了,魏軍哨探起初也沒太在意,畢竟急行軍也是需要停下休息的。
司馬懿這時候也在差不多同一時間停下休息了。
誰知突然殺出了一支漢軍騎兵,直愣愣地撲向盯梢的魏軍探馬。
宿營時把敵軍遊騎驅逐得遠一些是常事,沒什麼好奇怪的,雙方立即展開了遊鬥,這幾天每到這時辰都是這樣子過來的,無非是一番拉扯而已。
但今天的情況有點不同,漢軍騎兵打得相當堅決,在把魏軍探馬驅逐出安全距離後,他們仍然沒有罷手的意思,一路繼續追了下去。
更詭異的是,這夥漢騎的馬力似乎充沛得多,很快就追上了連日行軍的魏軍探馬,把馬背上同樣疲憊的騎士一一射落馬下。
帶隊的魏軍騎官隱隱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他強令部下們不準再退,一麵和漢軍騎兵就地廝殺,一麵派出少數精騎突破漢軍騎兵的陣線去抵近偵查對方步兵主力的動向。
很快,魏軍騎官就發現自不必多此一舉去偵查漢軍步兵的動向了,因為一支接近萬人規模的漢軍步兵就出現在了他的視野範圍內,朝著己方主力的方向急行軍而來。
這些狗曰的蜀人難道就不會累嗎?他們怎麼還能走得動?
“快,甲伍馬上回稟驃騎將軍,蜀人回頭反攻了,其餘人跟著我上,拖一拖他們的腳步”。
當薑維的旗號出現在視野內時,趙驥就立即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下令全軍讓開一條道放薑維直接穿過自己的大陣,薑維也默契地沒有過來麵見請命,趙驥讓道的行為就足夠說明他已經批準了薑維的行動。
“什麼!”本來都躺下了的司馬懿在接到探馬回報後立即就蹦了起來,“擂鼓!全軍列陣備戰!”
魏軍士卒連日急行軍下來累得不行,幾乎是一躺就著,打雷都震不醒,各級軍官們隻好拿著鞭子挨個去抽,把人全都趕起來備戰。
司馬懿和趙驥之間相距差不多三十裡遠,是古代軍隊正常情況下的一天行軍路程,但薑維此戰沒有攜帶輜重,單純的戰兵行軍要比這快得多,何況薑維部還是急行軍。
薑維的部下這些時日一直呆在博陵縣城裡,體力比連日行軍的魏軍好得多,幾乎在魏軍剛剛列好陣勢時,薑維就引兵殺到了。
此時已經入夜了,按說不適合古代軍隊作戰,但薑維不顧所謂的兵家常理,下令直接對敵陣發起衝擊。
黑夜作戰的最大問題是指揮,在那個主要靠旗幟分辨敵我的年代,夜戰非常容易造成自相殘殺,情況嚴重的甚至可能引發營嘯。
薑維的兵力遠遠少於魏軍,白天野戰很難匹敵兵力數倍於自己的敵人,但這個劣勢在夜戰中反而變成了優勢。
因為有夜色的掩護,薑維沒有如正常作戰條件下去安排什麼側翼掩護、後陣接應等,他把兵力集中在一起,直接攻擊魏軍的左陣。
要是放在白天這麼乾,能清晰觀察戰場的司馬懿肯定會馬上命令其他的魏軍側擊薑維,甚至把他給包圍起來聚而殲之。
可在野戰環境下,司馬懿根本鬨不明白戰場形勢,除了通過鼓聲、喊殺聲等聲音判斷出自己的左陣受到了攻擊外,他完全不清楚對麵的漢軍究竟來了多少人,擺的是什麼陣,哪部分動了哪部分沒動,更不清楚對麵會不會有什麼陷阱在等著自己。司馬懿現在唯一能做的隻有按兵不動,各陣自保。
在戰術指揮層麵,司馬懿不見得比薑維高明,相比薑維這種真刀實槍殺出來的武將,戰術指揮更可能是他對陣薑維的一大短板。
薑維攻了一陣魏軍左翼,旋即又轉攻魏軍中陣,在摸索判明魏軍的中、左兩陣位置後,他挑中兩陣的結合部展開猛攻,在切入魏軍陣線一小段距離後,他又適時地退了出來。
不明戰況的魏軍中、左兩陣士卒在黑夜中難辨敵我,很快就戰成一團,造成了不少的誤傷。
糾纏一夜後,待到天色發亮,薑維指揮軍隊緩緩後撤——再不撤就該吃虧了。
苦戰一夜沒敢休息的魏軍張眼一望,頓時叫苦連天,薑維是撤下去了,可趙驥部主力也已經趕到戰場了。
漢軍主力同樣因為連日行軍疲憊不堪,在體力上並不比魏軍更好,甚至可能更差,趙驥內心十分糾結要不要先讓自己的部下們稍微緩一口氣再說。
“魏軍苦戰一夜,此刻陣型不整,將軍應該發起攻擊,不要留給對方重整陣型的時間”,魏舒掃了一眼對麵正在因為自相殘殺而重新列陣的魏軍,力勸趙驥馬上全軍突擊。
戰役決心,直到後世都是對一名戰役指揮官的最根本要求,也是一切戰術戰法的基礎。
“將旗前移,擂鼓,全軍突擊!”
稍微判斷後,趙驥就下達了作戰命令,這一戰雙方勝負麵相當,但司馬懿可還沒來得及攻占巨鹿,句扶還好好地待在癭陶城裡,司馬懿隻是留下了相應的兵力在城外監視看守而已,而趙驥的背後有博陵、中山等地可以退保自守。
既然自己承擔得起戰敗的後果,那就放手一搏吧。
“伯約,累不累?”薑維把本部兵馬撤到後陣作為預備兵力後就來到了趙驥麵前報到。
“不累,不過行軍一夜而已,算不得什麼”。
“那好,我現在把全軍的指揮權都交給你,你去給我把對麵的魏軍給擊垮”。
薑維一聽,隻感覺渾身的疲憊頓時一掃而空,興奮之情充斥著血液“末將領命”。
原時空中的薑維雖然打過不少敗仗,但基本都是輸在了大的戰略層麵,比如在狄道一役大獲全勝後不肯撤退,非要在堅城未下的情況下跟陳泰再打一場,再比如不顧國力差距搞出極度理想化的“斂兵聚穀”騷操作。
具體的一線指揮上,薑維基本沒吃過虧,這也是趙驥把戰場指揮權交給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