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乾十年的恩科開考了。
作為平定北靜王和四皇子之亂善後的一環,雍乾十年的恩科對天下讀書人來說是一場狂歡。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士農工商,士的社會地位排在第一位,天下學子寒窗苦讀不就為了有朝一日鯉魚躍龍門?
說得通俗些,一個蘿卜一個坑,這次朝廷空出來多少個蘿卜坑?怎能不讓人興奮。
科舉製度發展到大夏朝,雖然沒辦法實現絕對公平,世家大族依舊掌控著大部分教育資源,但寒門向上的通道終究是打開了,階級跨越不再是不可能之事。
賈蓉雖不準備參與恩科利益分割,但作為浙直總督、江南省巡撫對於恩科必須關注,這次恩科安徽省、江南省的學子全都聚集到金陵貢院參加考試。
主持兩省恩科的主考官是禮部派出的一位侍郎。
天下之事遇上恩科,不管事情再大都要放一放。
於是在科考開考的日子,賈蓉換上浙直總督官府前往坐落在秦淮河的江南貢院巡視,表達最高軍政首腦對恩科的重視。
負責恩科的全體官員對於賈蓉的到來十分重視,主考官禮部侍郎張俊親自接待,帶著賈蓉巡視考場。
張俊時年六十餘歲,典型的老儒形象。
賈蓉也是參加過科考之人,對於科舉倒是熟悉,和張俊聊的有聲有色,讓六十多的禮部侍郎暗自感歎寧國侯的博學。
“張大人,這江南貢院可以容納多少考生?”
巡視半晌,望著沒有邊際的號舍,賈蓉放棄走一遍考場的想法,興致勃勃的走進一間狹窄的號舍坐下來東瞧瞧西看看。
“回總督大人,江南貢院始建於前朝景泰年間,可以同時容納3000讀書人考試。
“3000多人?”賈蓉意外,要知道參加恩科的要麼是秀才、要麼是監生,但江南省、安徽兩地就有這麼多考生?
“那參加此次恩科的考生有多少?”
作為主考官張俊對於恩科的各項數據熟記於心,聽到賈蓉問起笑道:“兩地共有兩千一百五十三名考生,除卻開國首場恩科,這屆恩科是參閱人數最多的一次,當真是皇恩浩蕩。”
賈蓉感歎果然體製才是最好的歸宿,單單兩個省就有這麼多,放到全國有多少?
這麼算下來蘿卜坑還是少的可憐,多少學子皓首窮經依舊進不了官場。
“張大人,要做好考生們的後勤保障,時下天氣轉寒,炭火必須保證供應,莫要委屈了考生們,對於哪些寒門出生的學子要主動提供棉衣,都是大夏未來的中流砥柱切莫忽視,有短缺之處儘可找布政使大人和金陵知府。“
賈蓉象征性提出指示,科舉考試有一套成熟的運行流程,他也就表明下態度。
張俊連忙表示感謝。
賈蓉打量著號舍,心中搖頭,大夏朝的教育資源還是不夠,江南富庶之地的考場都如此簡陋,更不要說偏遠的省份。
天氣轉寒,考生蜷縮在簡陋的號舍答題本身就是一劫,高門大戶的子弟還好少不了禦寒之物,寒門學子可就難了。
想到這裡賈蓉換上嚴肅的表情問:“禦寒衣物本次恩科是否有預備?”
張俊犯了難,本以為賈蓉是象征性說一說,自古以來哪有官府為考生準備禦寒衣物的?還不都是考生自己準備。
“總督大人關心學子實乃考生之福,隻是我朝尚未有給考生預備禦寒之物的先例,炭火也僅是在幾個號舍之間擺上一個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