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七十載!
此時的香江電影,和三十年後的香江電影,有一個不是共同點的共同點。
那就是,無論在哪個年代,香江電影裡的粵語片數量,絕對是大於國語片數量的。
不過在七八十年代以後,無論是好電影還是爛電影,香江拍的大部分都是粵語電影了,大不了往外賣的時候找人加上國語的配音。
當然,這隻是香江電影發展近百年的一個大背景,
而在四五十年代的香江電影界,還有一個更奇葩現象,那就是此時的粵語片往往粗製濫造,而國語片基本上都是精品!
不能說這個現象,和不少香江電影人都是從sh南來的影人沒關係。
畢竟大家一抱團,還是拍自己最熟悉的國語電影才最方便,至於粵語電影嘛,隻有本來就是粵語區的人,或者暫時沒有國語電影拍的閒散人員,才會去拍粵語片。
當然,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現在香江拍的國語片,是能在大陸上映的!
大陸這是個多大的市場?看看二十一世紀香江影人紛紛北上就知道了。
至於粵語片,嗬嗬嗬,彆說賣到北平了,就連粵語的老家南都,你粵語片也彆想賣進去!
這是怎麼回事?
咱們把時間再稍稍往前推十二年,在一九三六年,金陵國民政府裡麵有一個專門的電影審查機構——中央電影檢查會。
結果這個檢查會啊,就在196年提出一個‘建議’,為統一國語所以要禁止方言電影拍攝。這還不算,到了下一年也就是197年,更是白紙黑字的直接下了命令,從197年7月1日起,禁止拍攝粵語片。而且凡在香江拍攝的粵語片,禁止進入內地發行。
這下粵語片就倒黴咯,要人才沒人才,市場又丟了一大半,更不可能有多少投資人,不粗製濫造才怪!
所以此時香江大部分上規模、財大氣粗的電影公司,基本上都是拍攝國語片的,比如大中華和永華。
當然,也有那麼一兩家拍攝粵語片的正規公司,可由於剛經過戰亂,又加上沒有大金主投資,還趴在地上慢慢養傷呢。
不過我們在這說了這麼多,除了想交代一下時代背景外,更想說的事,就是這《滿城風雨》是能在北平上映的。
這時候的北平,可還是藍軍的天下呢。
總之,李漢祥這家夥接到妹妹的信,想明白了前因後果,就知道要壞事了。
果然……
又過了兩天,就更熱鬨了,給李漢祥的信就如雪花一樣的飛來。什麼乾爹、乾媽的,二姑、三姨的,同學、老師的,都是一律的滿紙祝賀外加滿懷期待。
最後,連李漢祥不識字的祖父母,也托隔壁二大爺寫了封信,千叮嚀萬囑咐地,說什麼魔都小姐也好,香江小姐也好,要成親還是東北小姐最好。
東北少爺,當然要娶東北小姐嘛。
這都什麼跟什麼啊!不過俗話說的好,這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癢。東北老家那邊熱熱鬨鬨了一通,連翻打擊下的李漢祥卻早已看開了。
反正這片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拍完;就算拍完了,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上映;就算上映了,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在北平播放。
說不定到時候,老家的人全給忘了呢。
大部分做過學生的人都很清楚,這星期五是最難熬的,最後一節課四十五分鐘感覺用了半個月;而星期天是時間過得最快的,這眼睛一閉一睜,嘚,已經到星期一了。
李漢祥也就感覺自己的眼皮一閉一睜,還沒乾什麼活做什麼事,一個半月就過去了。
然後,《滿城風雨》竟然就在北平上映了……上映了……上映了……
接著,李漢祥就感覺自己要悲劇了。
果然如他所料,第一個給他寫信的還是他三叔。
這三叔就說啊,北平西單樓牌前麵的長安戲院,廣告牌上已經刊出了《滿城風雨》的大海報,不過隻畫著嚴樺、謝家驊和李蘭的大頭,雙生雙旦隻剩一生雙旦了,李漢祥這一生是不是滾了蛋,就不得而知了啦。
不過這戲院大堂掛著的八張劇照裡,倒是有一張看見了李漢祥,可惜是個遠景,還被彆人擋住了一半,三叔就問啊,你這是不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啊?
這三叔補了兩刀還不算,又來問了一刀,這二十多個演職員名單裡,除了一個香江小姐李蘭姓李外,其他一個姓李的也沒有,我們的東北少爺哪去了?
信的最後,三叔倒是告訴了李漢祥一個驚人的大消息——頤和園十七孔橋頭的銅牛,已經不翼而飛。
也不知這牛是被風吹走的,還是人吹走的。
李漢祥這三叔也就比他大三歲,兩人是從小一起光屁股長大的。按照李漢祥的說法,是他自己身上有幾根肋骨,他三叔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現在他這個做侄兒的牛皮吹爆了,這三叔應該幫忙兜著點嘛。
這倒好,最親近的倒最先挖苦起來了。
叛徒!赤裸裸地大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