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陛下,臣……”
“右相之選,非你莫屬,景愛卿不必多慮,你在嶺南的建樹朕已經著人調查得一清二楚,嶺南提拔了你一手帶出來的屬下,你無需擔心,以後在都城儘心儘力就好。”
端木宏說得輕飄飄,早將之前的事情翻篇:“事實上,如今的科舉已經采用了景愛卿曾提出來的密卷批改製,而興太學之事,朕也準備提上日程。”
沒有什麼比預想能成為現實更能打動人,景泰的種種構想都曾是他做夢也想實現的,如今在皇帝的著手下正演變為現實,這不正是最好的發展方向?
景泰這些天得到的信息並不多,但構想被具象化,這種誘惑無法阻擋。
偏在此時,端木崇又一臉欣慰地看向太上皇:“何況,太上皇準備親自出馬主持太學,恢複太學製,將民間書院的資源還予百姓,景愛卿覺得可好?”
景泰難掩心中激動,不禁激動地看向端木長衛:“太上皇若是願意,實乃民之大幸!”
淩不語暗道皇帝真是懂得攻人心,景泰扶植嶺南學子就是為了讓他們避免教育資源的不公平,但這種做法治標不治本,他能管得了多少學子?
根源還是要將生源分流,教育資源哪怕在許多年的後來也做不到公平,學區房的出現注定貧富差距決定教育資源的差距。
既然做不到絕對公平,也要相對公平,太學製取消後,權貴子弟紛紛湧入民間頗有口碑的書院,對比白鹿書院的現在與從前,弊端已經開始顯現。
不同階級的學子聚集在一起必要分個等級高低,程遠等人在書院遭受冷暴力就是最大的弊端顯現,再若有先生不能一碗水端平,不看學業看家世,書院的作用毀矣。
白鹿書院名聲在外,院長出名的清明都尚且如此,何況是其它書院?
淩不語環顧四周,不少人還沉浸在血光的衝擊中未能恢複,還有不少官員正側耳聽著上首的說話,剛才三言兩語中就將他們後代接受教育的方向逆轉。
不過淩不語覺得若是自己倒也會欣然這種變化,以後權貴子弟聚集在一起,由皇家主持的太學必定師資差不到哪去,以後不僅是讀書,還是一個小小的名利場。
各種官員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孩子的交往也會影響大人,嘖,想想就覺得熱鬨。
但對於程遠這樣的普通學子來說,這樣的改革還是有好處,起碼民間的教育資源更大的還給需要的人,且太學不僅僅是按階級教學,還有按能力教學,也能體現因材施教。
不是所有的世家子弟都適合進學,學一門技術不是也很好?而且新的太學製開始,想必也會將門檻放低些,讓真正有技術天賦的孩子能進去學習,獲得更好的利用。
這樣對元昌國培養棟梁之材更有幫助,複興太學實在是明智之舉,功在千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