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誌的懇切話語如同冷水一般,讓藍玉的心頭皺起了深深的眉頭。他轉向朱雄英,眼中充滿了擔憂。畢竟是自己的大外甥孫,自己這次能跟著出來,可是皇爺暗中囑托要看護住的。
於是,藍玉也跪了下來,誠懇地勸阻道:“雄英啊,你可是大明的未來,是天下百姓的希望。你的安危,關乎到大明的江山社稷。要三思啊!
要不這樣吧,舅姥爺就替你去走這一遭,咱帶著蕩倭衛這幫弟兄們,去加固河堤。”
朱雄英看著眼前的兩人,心中湧起了深深的感動。他知道,他們是在擔心他的安危,是在為他著想。然而,他也有自己的堅持和信念。身為大明的一份子,他深知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護自己的家園和人民。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胞們在危險中掙紮,而自己卻袖手旁觀。
他扶起王誌和藍玉,目光堅定地說道:“王大人,舅姥爺,你們的擔憂,本王理解。但是,本王身為大明的一份子,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胞們在危險中掙紮。本王要去河堤,與他們並肩作戰,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
再何況,我可是道祖親賜的嫡長孫,且有武藝傍身,這區區洪水,又怎能奈何我多少?你們倆就莫再勸說了。”
王誌和藍玉相視一眼,眼中滿是無奈。他們知道,既然朱雄英已經做出了決定,那麼他們就不好再反駁什麼,畢竟他們再勸也是無用的。他們隻能默默地跟在朱雄英身後,一起前往河堤。
當朱雄英一行人抵達河堤時,那裡已經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幸存的百姓們正在緊張地堵住潰堤口,並加固尚未衝垮的河堤,防止洪水再的侵襲。
當他們看到朱雄英的到來,他們紛紛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看著朱雄英這群陌生的人。
朱雄英站在新蔡百姓的麵前,開口說道:“新蔡的百姓們,我是當今洪武皇帝的嫡長孫,朱雄英,今天奉皇爺爺的旨意,已經帶著朝廷的兵馬,來救你們了。
是朝廷來晚了,讓你們受罪了,但是從現在起,我將和你們在一起,將這河堤給合隆在一起,並一起加固它!”
說完這句話之後,朱雄英也不管百姓們狐疑的眼神,轉身對著千來人的蕩倭衛兵馬道:“大明的兒郎們,兵者何也?為國馳騁沙場,為家守護百姓。舉起你們手中的鋤頭、鐵鏟,與百姓們一同加固河堤。
乾起來咯!”說完,朱雄英揮一下手中的鋤頭,率先以身作則起來,
藍玉難得搭理比他官職還小的王誌,拍了其肩膀,指著一旁乾活的朱雄英,開口提醒道:“彆看了,再看的話,你也阻止不了咱大外甥孫的君子立於危牆之下。
有時候呢,咱是真討厭你們這些讀書人,不像我們,想乾就他娘的瀟瀟灑灑的去乾,才不會像你們讀書人這般,連弓箭兵刃都提不動了。”
王誌沒有回應藍玉,他的目光始終落在朱雄英的身上。這個年輕的皇孫,身上散發出的堅定和執著,讓他感到既驚訝又敬佩。他知道,自己是無法阻止吳王殿下,就像永昌侯所說,那是他的決定,他的責任,也是他的使命。
王誌深吸一口氣,壓下心中的疑慮和不安,轉身走向自己的位置。他知道,此刻他不能退縮,不能猶豫,他必須和所有人一樣,全力以赴,去守護這片土地,守護這些百姓。
於是,他也拿起了手中的工具,走向了河堤。他的動作雖然不如朱雄英和藍玉那樣熟練和有力,但他的眼神卻充滿了堅定和決心。他知道,這一刻,他不再是一個隻讀聖賢書的文人,他也是一個稱職的父母官。
就這樣,朱雄英、藍玉、王誌,以及一千蕩倭衛和百姓們,他們並肩作戰,共同抵抗著洪水的侵襲。
而前去調兵的儀鸞司弟兄,也沒有讓朱雄英太過於久等,當他帶著五千兵馬趕到河堤的時候,已經是到了晌午時分,而當其抵達河堤的時候,頓時是被河堤上的場景所震驚了。
隻見,河堤之上,已經是堆滿了各種的麻袋,木材等物,而這些個東西,皆是被用來合隆潰堤口以及加固河堤用的。
除此之外,河堤之上,到處都是人影晃動,無數的百姓以及士兵們,正在不斷的忙碌著,或搬運東西,或加固河堤。
當儀鸞司的弟兄們前去調兵時,他們明白殿下正在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歸來。他們深知責任重大,所以抓緊時間,儘快調集了五千蕩倭衛兵馬。當他們抵達河堤時,已經接近晌午時分,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震驚不已。
隻見河堤之上,各種麻袋、木材等物資堆積如山,宛如一座座臨時的倉庫。這些物資都是為了緊急合隆潰堤口以及加固河堤而準備的。麻袋裡裝滿了沙土和石頭,而木材則用來構建臨時的支撐結構。
除了物資堆積如山的場景,河堤之上還到處是人影晃動。無數的百姓和蕩倭衛的士兵們正在忙碌地工作著,他們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忙碌而有序。
有的百姓和士兵正在搬運物資,將麻袋和木材從一處運往另一處;有的則在加固河堤,用儘全力夯實土壤,確保河堤的穩固。
而這些蕩倭衛在近一年來受到朱雄英不斷的思想教育之後,他們的思想覺悟都普遍與其它將領所帶領的明軍高,已經與那些其它明軍有些不一樣了。
當他們見到自己的袍澤和殿下正在揮舞著手中的鋤頭與鐵鏟,他們也是紛紛加入其中,瞬間的效率也提高了很多,不知不覺之間,其效率已經比幸存百姓們有著天差地彆的差距。
見到如此一幕,朱雄英主動來到王縣令身旁,開口建議道:“王大人,這加固河堤的事,你做得不錯。但是現在嘛,是時候讓新蔡百姓們退到河堤下麵去了。
他們已經失去了太多,不能再讓他們再乾如此重的活,就讓他們去乾吧。”說著,朱雄英指著在乾活的一眾蕩倭衛的將士們。
經過他十幾輪的不斷淘汰與補充兵員,這蕩倭衛已經從最早的帶著兵痞子的明軍,逐漸轉變成識字率較高,專業能力較強的新軍。
王誌一看身旁的場景,點了點頭,隨即開口建議道:“殿下,您和永昌侯也乾很久了,要不都休息一下吧,反正這河堤的合隆,還需要一段時間。”
朱雄英聞言,也看向周圍,看到此時的蕩倭衛將士們已經帶著疲憊的神色,也隻能同意的說道:“也罷,如此都休息半個時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