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看著李善長的反應,心中還是頗為滿意的。他知道,李善長作為昔日的文官之首,他態度的微妙轉變,對於大孫的江寧新政有多大的意義。
於是,他開口鼓勵道:“百室啊,當年天下爭雄的時候,那日子可是比今天苦多了。而自大明開國之後,咱是越來越發現,有些人已經忘記了初心,以至於開始做出如暴元一般的行為。
而如今,你能有如此改變,就說明你跟那些人是不一樣的。咱呢,以後也會將更多的重擔交到你的手上,讓你去辦。”
李善長聽後,深深地行了一禮,在看了一眼朱雄英這個方向之後,又轉回視線,堅定地說道:“還請陛下放心,老臣定當竭儘全力,輔佐殿下推行江寧新政。至於陛下所說的,老臣以年近古稀,怕是沒有太多精力,隻能儘心輔佐殿下。”
朱雄英看著李善長的表態,心中一陣狐疑。這李善長到底在搞什麼鬼?在當初見到他的時候,行為舉止就有些異常,而如今的態度轉變,更顯得他彆有目的。呃…,怕不是他有那方麵的愛好吧?
朱雄英深吸一口氣,使自己不要往那個方向想。他對朱元璋說道:“皇爺爺,孫兒定當不負您的恩典,全力以赴推行江寧新政的。”
朱元璋聽後,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鼓勵道:“大孫,你有著咱當年的影子。記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下去。咱會一直在你身後支持你,為你保駕護航。”
朱雄英聽後,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其實知道,這條路必定充滿荊棘和坎坷,但他已經做好了準備,為了大明的未來,為了百姓的福祉,他會竭儘全力去奮鬥。
見事情已經告一段落,朱元璋接著示意樸不成例行詢問,他今天說的話有些多,需要先緩緩再來主持大朝會。
隻聽樸不成在例行詢問“有事啟奏,無事退朝”之後,站在一旁很久的太子朱標略微側身行禮道:“父皇,兒臣有事要說,還請父皇容兒臣稟告。”
對於自己這個兒子,朱標是越來越自歎不如了,但他的心態還好,生有此子,夫複何求?自己有這麼一個比自己還強的兒子,就說明以後的大明隻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繁榮,很有可能在雄英這孩子手中,再造一個漢唐盛世。
朱元璋笑著回答道:“標兒有什麼事就說,不用跟父皇這麼客氣。”
朱標在行了一禮,口頭稱是之後,這才緩緩將他的事情說了出來:“父皇,自隋文帝開創科舉製以來,已近七百餘年。在曆經唐多代帝王的不斷完善,自宋已趨於成熟。
自天命真人入主中原百年,學風日漸西下,教化更是停滯不前。如今隨著雄英這孩子的新政日漸成效,且土豆這件神物也逐漸推廣。
兒臣建議,應重開科舉,為天下學子重開科舉,考取功名,以實現天下學子的心中抱負,還請父皇恩準。”
太子朱標這話瞬間引起的文官群體間的議論聲,有的表示讚同,有的則竊竊私語,有的愣頭青則出班準備做出頭鳥了。
隻見一禦史言官出班陳奏道:“陛下、太子殿下,微臣以為此時重開科舉實為不妥,且不論時間是否倉促,朝廷錢糧也就逐漸豐盈,還達不到舉辦如此長時間的科舉考試的費用。
微臣以為,還不如將這些錢糧作為來年應對極有可能發生的天災,等土豆這種神物正式推廣天下之時,再重開科舉也是可以的。還請陛下三思!”
朱元璋聽著禦史的陳奏,臉上並沒有顯露出任何不悅的神色。他看向底下的群臣詢問道:“你們可還有誰附議亦或者不同的意見?”
待朱元璋話音落下,隻見五六個官員出班,紛紛說道:“臣等附議,還請陛下三思。”
朱元璋見到如此一幕,暫且相信這幫人真的是為了大明社稷著想,他望向李善長接著詢問道:“百室啊,你覺得太子的建議是否有不妥之處?”
李善長作為昔日的左丞相,對於這些事情自然是深思熟慮過的。他微微一笑道:“陛下,太子殿下的建議本是極好的,重開科舉,選拔人才,為朝廷注入新的血液,這本是大明昌盛的必經之路。然而,禦史所言也並非全無道理,朝廷的錢糧狀況目前確實難以支撐一場大規模的科舉考試。”
朱元璋點頭表示理解,他再次轉向朱標道:“標兒,你聽到韓國公和禦史的話了嗎?你的建議固然好,但是也要考慮到朝廷的實際情況。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理想,而忽視了現實的困難。”
朱標低頭沉思片刻,然後抬頭堅定地看著朱元璋道:“父皇,兒臣明白您的意思。但是兒臣認為,重開科舉不僅僅是為了選拔人才,更是為了重振大明學風,提升百姓對朝廷的信心。而且,土豆的推廣將為朝廷帶來前所未有的財富,我們完全有能力支持一場科舉考試。”
朱元璋聽到這裡,不禁對朱標的決心和遠見感到欣慰。他轉向群臣道:“那你們呢?是否還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這時,一個響亮的聲音從不遠處中傳出:“皇爺爺,孫兒有話要說!”
朱元璋見是自己的大孫在說話,原本要生氣的心情瞬間轉變成和藹可親的模樣,他笑著對朱雄英說道:“大孫呐,你有什麼話要說啊?”
朱雄英行了一禮回答道:“皇爺爺、父王,我認為這位禦史所說言之有理。”說著,朱雄英指著剛才第一個開口反對的那位言官。
朱雄英接著補充道:“今年想必是多雪,但瑞雪兆豐年,還不如讓百姓們好好的迎來一個豐收年。今年則是先將重開科舉的恩旨頒行天下,讓天下學子有個準備過程,等三年過後再舉行殿試。
皇爺爺、父王,以及各位臣工,以為如何呢?”
朱雄英之所以這樣說,其實也有他的顧慮。先不管這些出來製止趕緊重開科舉的官員目的是什麼的,就說這時間就略顯不足。準備的時間不夠,那麼這些學子又哪來的真才實學呢?
彆到時候,時間倉促之下,普遍的學子質量達不到預期,反而損失了朝廷的顏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