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見此情形,甚是滿意,今天是大孫第一次來到這個朝堂之上,這賢明的名聲還是要給的。
朱元璋看了一眼一旁的太子朱標和朱雄英,隨後起身來到禦案前,是時候給了。
“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禦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謨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慶、端在元良。
太子嫡子朱雄英,為宗室首嗣,日表英奇,天資粹美,獻國策而利社稷。茲恪遵道祖法旨,尤善百姓。載稽典禮,俯順輿情。
謹告天地、宗廟、社稷,今立皇長孫朱雄英為我大明之皇太孫,授以冊寶,以重萬年之統,以繁四海之心。
著宗正府、禮部、太常寺、欽天監擇吉日,行冊封皇太孫大典。”
在古代,帝王通常是不會親自動手書寫或宣讀聖旨的。畢竟聖旨是一種正式的官方文件,用以傳達帝王的命令和旨意。
而這些旨令通常由專人負責起草和朗讀,此刻朱元璋親自口述聖旨內容可謂是讓大殿群臣震驚不已。
底下的大臣不僅心驚朱元璋親身口述聖旨內容,更是震驚這朱雄英竟如此之快被立為皇太孫,第三代國本已立,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也不知道會不會有所行動。
也正如一些大臣心中所想,殿外一侍衛聽到如此重要的訊息,就找了個時間和由頭,去往某處。
朱元璋看著此刻還在震驚當中的朱雄英,笑著說道:“大孫,你還不領旨謝恩嗎?”
朱雄英聞言也回過神來,他實在是難以相信第一次出現在朝堂上,就被自己的皇爺爺立為皇太孫,他更是難以相信堂堂的洪武大帝竟然會親自口述冊封聖旨。
此刻,底下的大臣也隨著朱元璋這句話而回過神來,隻見一禦史言官出班陳奏道:“陛下,臣有本啟奏。”
朱元璋聞言目光一睜,帝王霸氣顯露無疑,怎麼滴,難道就這麼想死不成,你咋就這樣蒲種!
“準奏!”
這名禦史言官開口勸諫道:“臣侍禦史陳言明,勸諫陛下收回成命。古之帝王,從未親身口述聖旨過,陛下又何必親身口述呢?此乃於禮不合啊,陛下!”
待這名禦史言官說完,又一都察院言官出班陳奏:“陛下,陛下乃是九五之尊,萬金之軀也,此等冊封之事,皆乃臣下之事。陛下大可下一道諭旨,著相關官吏草擬頒布即可。”
朱元璋聽聞這兩名言官的勸諫,也覺得有些道理,但他自己是誰啊,大明的開國皇帝,自己想怎麼做,難道還不可以嗎?再何況大孫是道祖老人家欽定的好聖孫,未來的大明皇太孫。
督察院言官見朱元璋好似還在猶豫,接著勸諫道:“陛下,孟子有言,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望陛下以大明江山社稷慮,三思而行啊!”
朱元璋聞言,陷入沉思。這言官說的其實沒啥沒毛病,自己若是胡亂更改,後世子孫豈不是也會胡搞亂搞?置大明江山社稷於不顧?
標兒、大孫是絕對不會不遵從咱的祖訓的,但難保大孫的後代子孫不會啊?不然自己也就不會編寫祖訓錄來告誡後代子孫了。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咱自己都這樣做了,那後代子孫更是會學自己,置於禮法而不顧。到那時候,國本動蕩,大明江山社稷不保。
作為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元末群雄逐鹿天下之時,自然是在眾多因素之下,善於聽進勸諫,才能得到這大明江山的。
朱元璋歎了一口氣,這才開口說道:“也罷,著中書舍人寫這道旨意吧。”
普通人乃至不懂古代曆史之人會覺得,作為一個帝王,一個封建王朝最高的統治者,掌握著千萬人生死的人,隨隨便便都能決定一人的生死。
但稍微了解曆史的會知道,其實皇帝並不能做到一言而決定生死。在這朝堂之上,本就是一群既得利益者角逐的場所,所做出的任何一條決策,本就是多方爭鬥下最終的結果。
朱元璋作為大明朝的開國皇帝,雖然說比大明後世帝王的權柄更大,但終究還是擺脫不了這個曆史束縛。
至於一些人會說胡藍案、南北榜案、郭桓案等等曆史大案,老朱殺了多少人多少人,那也是朱雄英薨逝,太子朱標薨逝而導致的結果。
帝王一退步,一些心懷不軌之人就要進一步,又一都察院侍禦史出班陳奏道:“陛下,臣都察院侍禦史蘇國維有本啟奏。”
“準奏。”
蘇國維正義淩然道:“陛下,臣死諫,望陛下收回立皇長孫為皇太孫的旨意。
陛下,按周禮,有嫡子無嫡孫,漢魏以來,皇太子在,不立太孫,但可封王耳。
陛下如此早早冊立皇太孫,豈不是致太子殿下何地?陛下,微臣拳拳為了大明江山社稷,還請陛下三思。”
朱元璋聞言,暴怒:“好你個蘇國維,擅議君王,該當何罪!來人,將這廝拉出午門,斬立決!”
其實在古代,皇太子和皇太孫的地位其實是有嚴格規定的。按照古代的禮製,“禮有嫡子無嫡孫”,這意味著在沒有合法嫡長子的情況下,才可能由庶出的兒子繼位,而不是通過立皇太孫的方式。
因此,如果一個朝代中有存在合法的皇太子,那麼他就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而不應該在他還在世時立皇太孫。
然而,曆史上也有過一些特例,例如唐朝的唐高宗李治。他在皇太子生前並沒有立皇太孫,而是在皇太子去世後,才立了他的兒子為皇太孫。
這表明雖然原則上皇太子在世不應立皇太孫,但在特殊情況下,這一規定可能會有所變動。
所以綜上所述,此刻的朱元璋在太子朱標在世的時候就立朱雄英是皇太孫,是不符合禮製要求的,所以說,皇太子在世就不應立皇太孫,除非是在特殊情況下,如皇太子去世後,才能立其子為皇太孫。
尚未立下任命製書的禮部尚書李叔正出班勸諫道:“陛下,還請息怒。蘇大人此言在理,畢竟事關大明江山社稷,望陛下三思。
陛下,臣引用故李元嘉之詩。
乾象開層構,離明啟少陽。
卜征從獻吉,守器屬元良。
逖矣淩周誦,遙哉掩漢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