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會議室裡,白熾燈管散發著冷白色的光,在牆壁上投下一道道明暗交錯的陰影。我靜靜地坐在主席台,聽完了泰峰書記的表態發言。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每一個字都像是重錘,敲擊在我的心上,讓我內心感慨萬千。我心裡暗道,泰峰書記脫稿講話的水平相當高啊,怎麼上次市裡領導來,泰峰書記脫稿之後,咋就沒講好那。
我在心裡慢慢回味著泰峰書記的講話:“作為縣委主要負責人,肯定要負領導責任”,直麵問題,沒有絲毫推諉之意。尤其是在停職決定下達後,他依然保持著“做好更嚴厲處分準備”的清醒認知,這種態度,充分體現了一名黨員領導乾部應有的組織覺悟嘛。泰峰書記在會議室裡這種態度不僅有助於緩解外界對其“避重就輕”的擔憂,更像是一劑強心針,穩定了在場乾部們不安的情緒。這種剛柔並濟處理問題的方式,既維護了組織程序的嚴肅性,又保留了個人情感的溫度。從理論高度出發,回顧曆史貢獻,勇於承擔責任,泰峰書記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加的立體豐滿起來。
我在心裡暗暗感慨,泰峰書記的講話氣場強大,思想深邃,這無疑是一次顧全大局的政治交代。看來泰峰書記擔任了這麼多年的縣委書記,經曆過無數風雨,整個人還是有著極高的覺悟。在這個敏感時刻,他的整體講話能夠以大局為重,著實令人敬佩。
李學武部長坐在主位上,微微前傾著身子,目光溫和又不失威嚴地看著底下眾人,緩緩說道:“同誌們啊,我提醒一句,咱們的泰峰同誌啊,隻是停職,不是免職嘛。”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絲安撫的意味,隨後,他麵帶微笑,將目光轉向我,說道:“朝陽同誌啊,你下一步要臨時負責縣委政府工作,還是表個態。”
會議室裡的空氣仿佛瞬間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我身上。
我心裡還是略顯忐忑了一下,怎麼也沒有想到,會在這種場合來做一次表態發言。我知道,曉陽一再強調,大會發言,氣場大不在聲音大,而是著重在慢,隻要敢於停頓,語速放緩,這氣場也就出來了。
我打開話筒,緩緩說道:同誌們!今天,我們懷著複雜心情在此相聚,既是對組織決定的鄭重傳達,更是對東洪啊近十年發展曆程的一次深沉回望。馬克思曾言:“人類始終隻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隻要仔細考察就會發現,任務本身,隻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泰峰同誌在東洪的工作,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辯證法中展開——他以“知”的清醒洞察發展之困,以“行”的果敢破局時代之難,這份將哲學智慧熔鑄為東洪縣改革發展實踐的擔當,值得我們每一位同誌深思和學習。
泰峰同誌主政東洪的歲月,泰峰同誌主政東洪的十年,是東洪縣改革發展從“破冰”走向“深耕”的十年。是泰峰書記讓“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東洪落地為“百萬畝噸糧田”的豐收圖景。198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商品經濟,泰峰同誌將中央政策轉化為基層實踐的“毛細血管”工程,率領全縣乾部群眾在鹽堿灘上開墾“噸糧田”,在東洪大地修通“致富路”,在平水河畔架起“連心橋”。
同誌們,麵對平水河大橋的質量問題,泰峰同誌主動擔責、誠懇反思,展現了“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胸懷與格局。本質上是對“權力與責任”“發展與質量”辯證關係的再認識。這種光明磊落的態度,彰顯了共產黨員“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利益改正錯的”的根本立場,為我們樹立了“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標杆。
同誌們,當前,東洪正站在“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關鍵節點,市委和泰峰同誌將臨時負責的擔子交到我肩上,既是信任,更是考驗。我深知啊,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但隻要我們秉持“上下同欲者勝”的信念,在泰峰同誌和全縣乾部群眾的支持下,就能在時代接力中穩住陣腳。
同誌們,邁向新世紀,時不我待,開辟新征程,舍我其誰!馬克思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
一番表態之後,時間在緊張而壓抑的氛圍中悄然流逝,11點,會議就結束了。李學武部長站起身來,在眾人簇擁下來到了縣委大院的小廣場上,謝絕了眾人的熱情挽留,還是返回了市裡。
李學武走後,李泰峰書記的麵色瞬間輕鬆了許多,仿佛卸下了千鈞重擔一般。他笑嗬嗬地與各位領導握手,聲音爽朗地說道:“同誌們,今天中午我做東,在縣委招待所請大家吃頓飯,這是私人請客,朝陽書記批準一下吧。”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絲調侃,試圖打破這略顯沉重的氣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泰峰此舉自然有著與大家告彆的意味,這個時候我也知道不能不近人情,便馬上說道:“泰峰書記,東洪縣這邊聽你安排。”
李泰峰笑著說道:“哎!朝陽同誌,你沒看文件嗎?文件上寫得清清楚楚,文件上的落款可是寫的昨天啊,也就是說從昨天起,東洪一切黨政事務都由你說了算呀。”
“泰峰書記,你隻是停職,又不是免職,你以個人名義請客,也不需要經過誰批準吧。”劉超英笑著說道。
李泰峰馬上回應:“那好,今天中午就在縣委招待所,我來做東,感謝大家這些年,對我的包容和照顧啊。”
一眾領導都圍攏在縣委書記李泰峰身邊,個彆同誌的眼圈都快紅了。我知道這很正常,泰峰書記畢竟在東洪縣工作了一輩子,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自然與同誌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就算李泰峰書記在修橋的事情上犯了錯誤,但也不能否認他在推動東洪縣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的巨大貢獻。人都是複雜的,好的不徹底,壞的不純粹,這是大多數人的常態。並不能因為李泰峰書記被停了職,就全麵否定他所做出的曆史貢獻。
中午時分,縣委招待所的大廳裡,熱鬨非凡。四桌宴席整齊地擺放著,桌上的菜肴色香味俱全,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平日裡熱鬨的氛圍,今天依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臨近中午的時候,呂連群小心翼翼地拿著幾瓶瓶裝老酒,標簽都已經褪色,紙張邊緣也有些破損,顯然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洗禮。他主動來到了縣委常委這一桌,臉上帶著恭敬又有些興奮的神情,說道:“泰峰書記,這瓶酒是我珍藏了十多年的老酒,平時根本不舍得拿出來喝。今天,我專程回了趟家裡,把這幾瓶酒拿出來,就想和您還有各位領導好好喝上幾杯。”
李泰峰接過其中一瓶,仔細端詳著。酒身上布滿了厚厚的灰塵,仿佛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酒盒子上還留著呂連群的幾個指印。李泰峰看了一下後,眼神中閃過一絲驚喜,說道:“哎呀,這不是咱們東洪縣之前產的老燒酒嗎?這酒應該在市麵上已經絕跡了呀。朝陽同誌,咱們東洪縣以前老作坊釀酒的本事,那可是一絕,都是人家老輩人幾代傳下來的獨門秘方。可惜,釀酒的老師傅還沒把這技術傳到下一代,就出了意外,這老燒酒的釀造技藝馬上也就失傳了。以後啊,想喝上一口正宗的東洪老燒酒,可就難咯。”李泰峰又抬頭看向呂連群,半開玩笑地說道:“連群同誌,看來我要離開東洪縣,你很高興啊,把珍藏的壓箱底的老酒拿出來慶祝?”
這句話如同一記重錘,讓呂連群頓時覺得李泰峰的話太有針對性,臉“刷”一下就紅了,他慌亂地擺了擺手,結結巴巴地說道:“泰峰書記,我可不是那個意思。關於您的工作,我是這樣認為的,不破不立,涅盤重生嘛。馬克思講過,隨著事物的發展,矛盾是有起伏的,呈波浪式的上升、螺旋式的前進。這瓶老燒酒讓我想起《鹽鐵論》裡"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古訓,火候不到強開鍋,必壞一鍋好食材,就像我們東洪發展需要文火慢燉的定力。泰峰書記這些年正是守著"急不得、等不起"的辯證法則,才讓鹽堿灘變噸糧田。這個時候,是時候讓這瓶酒發揮作用了。”
李泰峰顯然已經不再相信呂連群說的話,他輕輕搖了搖頭,轉頭看向旁邊的常務副縣長劉超英,說道:“超英啊,我看這兩瓶酒今天不喝了,讓咱們連群同誌留給下一任書記來接風,豈不是更好?也算是給新來的領導一個驚喜。”
劉超英並不知道兩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隻當是李泰峰要離開東洪縣心有不甘,便附和說道:“泰峰同誌,這酒既然已經拿來了,我看咱們該喝就喝嘛。至於下一任縣委書記,我看還是姓李。”
劉超英從李泰峰的手中接過一瓶酒,隨即用桌子上的一條舊毛巾將瓶身上擦了擦,慢慢擰開酒蓋。“砰”的一聲,一股濃鬱的酒香味馬上彌散開來,醇厚的香氣瞬間充斥了整個房間。看得出,這確實是存放多年的老酒。
劉超英拿著杯子主動為李泰峰斟滿一杯酒,酒液在杯中輕輕晃動,折射出柔和的光澤。緊接著把酒交給曹偉兵,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偉兵縣長,咱們這一桌勸酒的任務就交給你了,你一定要認真領會好泰峰書記的指示和朝陽縣長的重要講話精神啊。讓大家都喝好喝儘興,今天咱們不醉不歸。”
曹偉兵是個直率人,他大大咧咧地拿著酒瓶,看到上麵還有不少灰塵印在瓶子上,倒也不講究,拉起袖子就在瓶身上又擦了擦,認真看著瓶身上的包裝,頗為感慨地說道:“你們說的這個老燒酒,我知道。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就在那裡,張老頭兒是有不少釀酒的門道。可惜啊,張老頭兒把釀酒的方子帶到地底下去了,不然的話,說不定咱們的老燒酒也能像平安縣的高粱紅酒一樣。要是這門手藝能傳承下來,說不定還能成為東洪縣的一張響亮名片,帶動一方經濟發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偉兵的話說者無意,但我聽了之後卻有了另外一番感慨。之前紅旗書記後就注意到,高粱紅酒廠由孫向東一人掌握秘方是有些風險的,李叔也曾經說過,韓羽公司的人也在想方設法和孫向東建立聯係,目的似乎就是想獲取釀酒的秘方。如果整個高粱紅酒廠全部寄希望於孫向東,萬一孫向東有個什麼變故,或者秘方泄露,整個平安縣高粱紅酒產業都可能麵臨巨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