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蔡鵬,在某省博擔任顧問,是古絲織品類專家。
另一位袁康生,也是古董專家,並且精通佛文化,李華海說他在鑒定佛家器具這個品類上,國內應該暫時無人能夠和他相比。
他為了弄清楚周顧這件佛文袈裟的來曆,可謂是費了工夫了。
而蔡鵬、袁康生對周顧也欣賞得緊,絲毫不介意言語上的誇讚,甚至對李華海頗為羨慕。
估計是從李華海那,聽說了周顧這位“入門弟子”的光輝事跡。
古玩撿漏,難。
有一次,是運氣。
但能夠常常撿漏,就肯定是運氣和眼力的結合。
周顧年紀輕輕就眼力不俗,又有李華海這樣的老師,他們並不懷疑周顧以後能夠在這個行業露出頭角。
等快要到吃飯的時候,魯岩帶著另外兩位專家也趕到了。
周顧到門口去迎接,將這兩位專家送到房間裡麵放了行李,才又帶到包廂。
這兩位年齡也不小,都是老爺子級彆。
劉家平,某博古代日用器具及工藝品類專家顧問。
鄭博文,古董專家、書法家、梵文專家。
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有著驚人成就,在國內古玩界都名聲顯赫。
隻周顧不至於緊張,隻是在這些專家們麵前保持著晚輩的禮貌。
吃飯的過程有些潦草倉促。
國內頂著專家名號的古玩學者不見得個個都如李華海這般是對古玩的確充斥著發自內心的興趣,但在哪個行業耕耘幾十年,都大差不差會有獵奇心理。
越是遇到自己弄不明白的玩意兒,就越想去弄明白。
而且李華海既然親自將他們請過來,那就足夠說明,李華海這個年輕入門弟子所弄到的那件佛文袈裟,應該並不簡單。
其實他們這倒是想岔了。
李華海更多就是出於好奇而已。
他在佛教文化和梵文上都沒有什麼涉獵,看不出那袈裟到底有什麼名堂,隻能從絲織品質上感覺應該並不是普通的玩意兒。
吃過飯,周顧到樓下車裡把放在盒子裡的袈裟捧上樓。
李華海先帶著袁康生他們去了袁康生的那個房間。
等周顧到,把佛文袈裟小心翼翼的放在茶幾上,幾顆腦袋頓時便湊到了一起。
周顧隻能站在後麵看著,還好他個子不矮,不用踮腳。
袈裟為紅底,有金絲線條,另有許多金絲梵文,以及諸多色澤豔麗的羅漢菩薩。
龍飛鳳舞,祥雲纏繞,繡工極為精美。
“老哥幾個,這件東西,就看你們的了。”
李華海笑吟吟地說。
但沒人答他的話。
時間過去幾分鐘,蔡鵬才抬起頭,道:“看繡工應該是明朝物件,不如清朝那般精致,但各派繡工儼然已經成風,由幾人合工完成的,我能看出來粵秀、湘繡、京繡等手工。”
說著便看向周顧,“小夥子你這回怕是又撿到寶了,我見過的絲織品很多,但繡工如此精美的,極為罕見。十有八九,是宮廷繡師所做。”
“宮廷繡師?”
李華海在旁邊愣了愣,“那豈不是說,這件袈裟極可能是宮廷供奉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