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重中之重。
除去周顧以外,誰都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
王後棺槨中既然有王後玉璽陪葬,那檀石槐的棺槨內,理應有鮮卑王璽。
隻有周顧知道,檀石槐的棺槨中除去鮮卑王璽,可還有不少好東西。
又是石棺內有木棺。
眾人依著原來的步驟,打開棺槨內當即往裡麵注入氮氣。
“金縷玉衣!是金縷玉衣!”
但最先關注到的,不是放在檀石槐屍骨左右兩側的鮮卑王璽和虎符,而是包裹在檀石槐身上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本應該叫做珠襦玉匣,以金絲連接玉片而成,形如甲胄。
因為當時的人認為,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並且是高貴的禮器和身份象征。
隻金縷玉衣,卻是皇帝及極少數近臣才能夠用的陪葬。
大部分貴族,都是用銀線、銅線編製玉片,又分彆被叫做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
誰能想到,檀石槐這個鮮卑首領,竟然也會效仿漢庭貴族,死後讓人給自己裹上金縷玉衣。
雖然迄今為止,全國已經發現金縷玉衣二十餘件,雖最早的中山靖王劉勝比檀石槐還要早,但檀石槐這金縷玉衣,可謂頗為珍貴了。
因為他的金縷玉衣上還刻畫著許多鮮卑族的圖案、文字。
這是兩種文化的交融。
“有王璽!”
“這是……虎符!”
緊接著有人目光便落到檀石槐左右手兩側的王璽和虎符上。
周顧的眼睛卻是盯著擺在檀石槐屍骨旁邊的那柄無鞘寶劍。
劍長約一米。
劍柄上鑲嵌有兩顆綠色的菱形寶石。
麥穗已經腐朽。
寶劍也已經布滿鐵鏽,但鏽跡並不深。
他不懂鮮卑文,但想得到,這肯定是檀石槐的禮用佩劍。
如果不是挖掘出檀石槐的墓,他也同樣想不到,原來檀石槐這麼喜歡中原文化。
鮮卑首領的王璽、虎符、佩劍、金縷玉衣啊,這可都是前所未有的獨苗苗。
至於玉晗這些,倒就沒那麼珍貴稀奇。
很快,檀石槐的屍骨和棺槨內陪葬品也都被保存妥當。
這座古墓的挖掘,算是大體結束。
李華海等人鑽出古墓的時候,臉上仍然滿是激動之色。
對於考古人員而言,能親自參與挖掘這樣的古墓,也是種幸運。
尤其對蔣嘉祥、黎芮悅等人來說,這更可以是簡曆上色彩比較濃重的一筆。
該是分配東西的時候了。
李華海、慕力夫等人都是心裡惋惜,要是早知道能出這等文物,就不該答應這邊先挑三件的條件。
就檀石槐和他王後的棺槨中陪葬品,隨便放到哪個省級博物館,都能是鎮館之寶級彆的存在。
甚至以此弄出個鮮卑曆史博物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秋邵同樣心裡糾結。
王璽、虎符、金縷玉衣、佩劍、王後玉璽、金步搖,還有檀石槐王後的鑲金嵌銀的精致珠寶盒,他都想要啊!
當然這也不是他能夠做主的。
秋邵如實彙報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