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仁安撫住一眾百姓,找到呂智一商量,呂智當即就表示,這是好事兒啊,就讓他們都加入青衣漕幫吧。
呂仁馬上就意會了,這樣更利於管理,出個大事小情的也好解決。
於是,青衣漕幫就擴充,擴充,再擴充,從金京大運河上的第一大幫變成了更大的第一大幫,人數已然破萬。
這還不算完,為了能夠吃的好一些,一些丐幫的乞丐就脫離出來,青衣漕幫也是來者不拒。
咱們說,要飯很容易餓死,縱然是有一口吃的,也都是一些殘羹剩飯,哪裡有漕幫活的滋潤
更遑論青衣漕幫靠山很大,乃是當朝郡主和郡馬爺了。
然後漕幫嘛,就需要很多的船,用慣了水泥船的他們又不習慣彆的船,東海船塢就隻能瘋狂造船嘍。
這裡要稍微提一下內庫,東海船塢現在是內庫的產業,呂智在京城的那個水泥廠也是,是以儘管運河漕運還沒正式發展起來,薑國舅就已經回血不少了。
暫時穩住腳跟,薑國舅舒坦不少,但是他舒坦了,有些人就不舒坦了,不舒坦就要想辦法舒坦,就要搞事情。
…………
又是一年新春過,金鱗五城果然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完美的不似凡塵。
但是在這一片繁榮昌盛的局麵下,卻漸漸有了不和諧的聲音,不知從何時起,“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再度流行起來。
這句話當初把金家按的死死的,現在也輪到呂家了。
還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呂智終於意識到,輿論是一把雙刃劍,傷人更傷己,輕易不可擅動。
“總有些小人喜歡背後搞事兒,看來是時候教訓一下他們了!”根據心中猜測,呂智暗中找來可能的知情人詢問了一下。
不出意外,他的猜測果然沒錯,那個瘋狂帶節奏的家夥和呂家過節不小。
於是呂智在金鱗城布置一番,上了奏折說是要回京述職,得到朝廷準許後,他就帶了呂星辰等少數幾個屬下回京了。
明麵上看,呂智這是懼怕輿論壓力,有交權自證清白的意思,但實際上,隻要他不死,呂家就不會倒,整個金鱗城就永遠是呂家的後花園。
有一說一,整個金鱗城上上下下都是呂家的人,各行各業士農工商也是無一例外,哪裡還有彆人插手的餘地
…………
也不賣關子,這個帶節奏的小人正是堂堂禮部尚書——徐懷禮。
朝廷不是派了三位城主過來嘛,這三人就有一位是徐尚書舉薦的,人家一次性舉薦了八個呢,數量這麼大,中了一個也不奇怪。
換句話說,這位城主就是徐尚書的親信,隻是帶了馭獸環之後,已經成功被呂智“洗腦”策反,從間諜變成了雙麵間諜。
呂智就是從他那裡知道是徐尚書造謠的,那城主還懷疑徐尚書後麵有人指使,怕是所圖非小。
至於這個幕後黑手嘛,也不難猜,無外乎兩位王子之一,或者兩者都有
呂智心中自有定計,一味的躲避不是辦法,還是得適當的反擊一下,不能讓人當成了軟柿子,隨意揉捏。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