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傳
大明萬曆年間,江南水鄉,煙柳畫橋,河網縱橫。在這繁華之地,有一座名為“清德書院”的學府,聲名遠播,不僅因其藏書豐富、師資雄厚,更因院長林逸軒那高尚的道德育人思想,如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士子的心靈。
林逸軒,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他生得眉清目秀,氣質儒雅,舉手投足間儘顯文人風骨。早年,他遊曆四方,目睹了世間諸多不公與醜惡,心中便立下宏願:要以道德為舟,育人為楫,渡天下學子於正道。
這年春日,書院新招了一批學子。其中有個名叫趙宇的少年,出身官宦世家,自恃家境優渥,平日裡驕縱跋扈,不把旁人放在眼裡。入學不久,便與同窗發生衝突,將一位寒門子弟的書箱扔進河裡,還出言羞辱。此事傳到林逸軒耳中,他眉頭緊鎖,深知若不加以引導,趙宇恐會誤入歧途。
當日傍晚,林逸軒將趙宇喚至書房。書房內,書卷滿架,墨香縈繞。林逸軒端坐在案前,目光溫和卻透著威嚴,示意趙宇坐下。
“趙宇,你可知今日所為,錯在何處?”林逸軒輕聲問道。
趙宇昂著頭,滿不在乎地說:“不過是個窮酸書生,與我作對,我教訓他一下又如何?”
林逸軒微微搖頭,起身走到書架前,抽出一本《論語》,翻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一頁,遞到趙宇麵前,緩緩說道:“人皆有自尊,你今日羞辱他人,可曾想過若換作是你,會作何感想?道德,乃為人之本,若失了道德,縱有萬貫家財、滔天權勢,亦不過是空中樓閣。”
趙宇聽後,臉上閃過一絲不屑,但見林逸軒神色嚴肅,也不敢造次,隻是低頭不語。
林逸軒見狀,並未氣餒,而是帶著趙宇走出書院,來到城郊的一處破舊村落。村落裡,房屋破敗,百姓麵黃肌瘦。林逸軒指著一位正在田間勞作的老者說:“趙宇,你看這位老者,雖生活困苦,卻依然辛勤勞作,堅守著做人的本分。他雖無財富權勢,卻有著高尚的品德,令人敬重。而你,身在福中不知福,肆意踐踏他人尊嚴,這與那恃強淩弱之徒有何區彆?”
趙宇望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漸漸泛起一絲波瀾。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臉上露出愧疚之色。
回到書院後,趙宇像變了個人似的。他主動向那位寒門子弟道歉,並幫他重新購置了書箱。此後,他勤奮好學,虛心向學,與同窗們相處融洽。林逸軒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他知道,道德的種子已在趙宇心中生根發芽。
然而,平靜的書院生活並未持續太久。這年,朝中宦官專權,貪汙受賄之風盛行。江南地區的一些官員為討好宦官,竟暗中勾結,增加百姓賦稅,致使民不聊生。消息傳到清德書院,學子們義憤填膺,紛紛要求上書朝廷,為民請命。
林逸軒深知此事凶險萬分,稍有不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甚至累及書院。但他更明白,作為讀書人,當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擔當。於是,他召集書院師生,慷慨陳詞:“吾輩讀書,非為功名利祿,乃為天下蒼生。如今百姓受苦,我等豈能坐視不管?縱使前路艱險,亦當義無反顧!”
學子們被林逸軒的話所鼓舞,紛紛表示願追隨他共赴難關。林逸軒挑選了十幾名品學兼優的學子,與他們一同撰寫奏章,詳陳江南百姓之苦,揭露官員貪腐之行。奏章寫好後,林逸軒親自帶著它,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曆經千辛萬苦。到達京城後,林逸軒四處奔走,試圖將奏章呈遞給皇帝。然而,宦官勢力龐大,他們暗中阻撓,將奏章扣下,還派人威脅林逸軒,讓他放棄此事。
林逸軒毫不畏懼,他堅定地說:“吾心向道,豈會因威脅而退縮?縱使粉身碎骨,亦要將這民聲傳達給皇上!”
就在林逸軒陷入困境之時,一位正直的大臣聽聞了他的事跡,深受感動,暗中幫助他將奏章送到了皇帝手中。皇帝看到奏章後,大為震怒,立即下令徹查江南官員貪腐一案。
不久,貪腐官員被繩之以法,百姓賦稅得以減輕,江南地區又恢複了往日的生機。林逸軒和學子們的事跡也傳遍了大江南北,人們紛紛稱讚他們的道德勇氣和擔當精神。
經此一事,清德書院的名聲愈發響亮,前來求學的學子絡繹不絕。林逸軒依然堅守在書院,用他那高尚的道德育人思想,培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誌士。
多年後,林逸軒已白發蒼蒼,但他依然精神矍鑠。每當看到學子們在書院的庭院裡讀書論道,他的臉上便會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道德的火種已在這片土地上廣泛傳播,未來,必將有更多的賢才俊傑,秉持著高尚的品德,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林逸軒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他的離去,讓書院師生悲痛萬分,但他的道德育人思想,卻如璀璨星辰,永遠閃耀在曆史的長河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真善美,踐行道德之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德耀青史:張公傳
大晉王朝,風雲變幻,朝堂之上,黨爭不斷;市井之間,人心浮躁。在這混沌之世,有一人名曰張懷德,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與獨特的育人思想,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時代的黑暗角落。
張懷德出身寒門,自幼飽讀詩書,深知道德之重要。他雖未能在科舉之途上一帆風順,卻憑借著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學識,在鄉裡間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他常言:“人之立身,以德為本。德若不立,縱有萬貫家財、高官厚祿,亦如無根之木,難成大器。”
張懷德在鄉裡開設了一座私塾,免費教導鄉中子弟。他的私塾與眾不同,不僅教授經史子集,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每日清晨,學生們來到私塾,第一件事便是誦讀《論語》《孟子》等經典中的道德篇章。張懷德會逐字逐句地講解,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道理,並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們明白如何將這些道德準則運用到實際中。
有一日,私塾裡來了個名叫王小虎的孩子。這孩子生性頑劣,常在鄉裡惹是生非。張懷德並未因此而拒絕他,反而對他格外關注。課堂上,王小虎總是坐不住,不是擺弄文具,就是與旁邊的同學交頭接耳。張懷德並不生氣,而是走到他身邊,輕聲提醒他專注聽講。課後,張懷德把王小虎叫到身邊,耐心地詢問他為何如此調皮。王小虎低著頭,小聲說:“我爹娘隻顧著乾活,沒人管我,我覺得無聊。”
張懷德聽後,心中一陣酸楚。他輕輕拍了拍王小虎的肩膀,說:“孩子,父母忙碌是為了給你更好的生活。但你也不能因此而荒廢了自己。從今天起,老師會多關心你,你也要努力做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從那以後,張懷德經常在課餘時間與王小虎談心,給他講一些古代賢人的故事,鼓勵他向他們學習。漸漸地,王小虎有了變化,上課不再調皮,還主動幫助其他同學。
然而,張懷德的育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當時,鄉裡有個富戶,名叫趙員外。他的兒子趙大寶也在張懷德的私塾讀書。趙大寶仗著家裡的財富,常常欺負其他同學。張懷德多次勸導他,可趙大寶卻置若罔聞。
一日,趙大寶又因為一件小事與同學發生了爭執,還動手打了人。張懷德得知後,非常生氣。他把趙大寶叫到辦公室,嚴肅地說:“趙大寶,你家中富有並非你的過錯,但你不能因此而驕橫跋扈。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若你繼續這樣下去,將來必會遭人唾棄。”趙大寶卻滿不在乎地說:“我爹有錢,我怕什麼?大不了我給他錢,讓他彆來上學了。”
張懷德聽後,痛心疾首。他知道,僅靠言語已經無法讓趙大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他決定帶著趙大寶去體驗生活。他們來到了鄉裡的一個貧困家庭,這家人的房子破舊不堪,孩子們穿著破舊的衣服,卻依然努力學習。張懷德對趙大寶說:“你看看這些孩子,他們沒有你富裕,但他們有著一顆善良、上進的心。你再看看你,擁有這麼好的條件,卻不知道珍惜,還欺負同學。”
趙大寶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受到了極大的觸動。他的眼眶漸漸濕潤了,低著頭說:“老師,我知道錯了。我以後再也不欺負同學了,我要向他們學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從那以後,趙大寶真的變了,他不再驕橫,還經常幫助那些貧困的同學。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懷德的私塾越來越有名,許多外鄉的人也慕名而來,將孩子送到他的私塾讀書。張懷德的名聲也傳到了朝廷。當時,朝廷正為官員道德敗壞、貪汙腐敗的現象而苦惱,聽聞了張懷德的事跡後,便派人前來考察。
考察的官員來到鄉裡,看到張懷德不僅自己品德高尚,還培養出了許多有道德、有學問的學生,非常感動。他們將張懷德的事跡上報給了皇帝。皇帝聽後,龍顏大悅,下旨召張懷德進京。
張懷德接到聖旨後,心中既激動又忐忑。他知道,這是一個傳播自己道德育人思想的好機會,但同時也擔心自己無法適應朝廷的複雜環境。然而,為了將道德育人的理念傳播得更廣,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進京之路。
到了京城,張懷德受到了皇帝的親切接見。皇帝問他:“張愛卿,你以道德育人,成效顯著。如今朝廷官員道德缺失,你可有良策?”張懷德跪在地上,恭敬地說:“陛下,臣以為,育人如種樹,需從根源抓起。應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道德教育,從兒童時期開始培養他們的道德觀念。同時,官員的選拔也應以德為先,隻有道德高尚之人,才能為百姓謀福祉。”
皇帝聽後,連連點頭,認為張懷德所言極是。於是,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道德教育,並任命張懷德為國子監祭酒,負責培養朝廷的未來人才。
張懷德來到國子監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他不僅親自授課,還製定了一套完善的道德教育體係。他要求學生們每天都要進行道德反思,寫日記記錄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準則。他還經常組織學生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道德的重要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張懷德的改革觸動了某些利益集團的利益。這些人在朝廷中散布謠言,說張懷德的道德教育是空談,沒有實際效果。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員也開始對張懷德產生了懷疑。
麵對這些壓力,張懷德並沒有退縮。他堅信,道德是立國之本,隻要堅持下去,一定能夠改變朝廷的風氣。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用自己的行動證明道德教育的價值。
一日,京城附近發生了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許多百姓流離失所。張懷德得知後,立刻組織國子監的學生們捐款捐物,並親自帶領學生們前往災區救助百姓。他們在災區搭建了臨時住所,為百姓們分發食物和衣物。張懷德還鼓勵學生們與百姓們交流,了解他們的疾苦,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和責任感。
這件事被皇帝得知後,非常感動。他親自來到災區,看到張懷德和學生們忙碌的身影,心中對張懷德更加敬佩。皇帝當著眾人的麵,表揚了張懷德,並嚴厲斥責了那些散布謠言的人。
經過這次事件,張懷德的道德教育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朝廷的風氣也逐漸得到了改善,官員們開始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貪汙腐敗的現象明顯減少。
多年後,張懷德因年事已高,向皇帝請求告老還鄉。皇帝不舍,但尊重他的意願。張懷德回到鄉裡後,依然沒有停止他的道德育人事業。他在家中開設了一個小型的學堂,繼續教導鄉裡的孩子們。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張懷德依然念念不忘道德育人的使命。他躺在床上,對身邊的弟子們說:“孩子們,道德是人生的基石,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記。你們要將我的思想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明白道德的重要性。”說完,他便閉上了眼睛,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張懷德雖然去世了,但他的道德育人思想卻如同一顆種子,在大晉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他的事跡被後人傳頌,成為了曆史上一段光輝的篇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
喜歡道德育人思想高尚請大家收藏:()道德育人思想高尚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