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裡,郭陽細細理解著,除了植物群落趨勢帶來的喜悅外,另兩個詞語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短命避旱,
超旱生植物。
如果沒理解錯的話,這些都是戈壁荒漠中的優勢植物。
相當於又給他尋找了個搜集種質資源的方向。
郭陽問道:“人工清除種植區域的雜草,會不會影響到這種植物群落的形成?”
戴羊也看了過來,灌溉、除草,可以說是沙棘幼苗管理中的主要工序。
雜草爭搶沙棘苗的水分和肥料,從而影響到沙棘的生長,如果不能除草,肯定會影響到後期掛果的收益。
馬教授沉吟了下,說道:“除草肯定是利大於弊,如果想早點形成植物群落,可以隻除樹盤周圍的雜草。”
“在荒漠戈壁植被群落區,由於自然環境惡劣,易受資源因子的約束,物種要在缺水缺肥等情況下共存,導致它們除了有相似的生態學特征,還存在著競爭關係。”
“但我們主要是培育沙棘樹,自然要其它植物來適應,長期下去,能適應的植物就會出現許多互補的特征。”
“從而對資源的利用途徑存在差異,不同植物相互適應,協同進化,從而使物種與環境和諧統一。”
“最後才能形成相對比較穩定的植物群落。”
聽了馬教授的一席話,郭陽才真的理解到植物群落的含義。
以往他理解的是沙棘成林。
但現在想來,沙棘成林隻是最初級的,要想完全發揮出沙棘和紅麻涵養水源的能力。
生物多樣性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啊,還是要多和這些行業內的專家教授交流,就像這次,郭陽從馬瑞教授身上就學到了不少。
郭陽問道:“瀚海紅麻也是同樣的情況吧?”
馬教授說道:“紅麻的情況還要好上一些,而且其更適合種植在河岸、湖邊以及濕地等區域。”
郭陽向馬教授伸出了右手,說道:“馬教授,感謝你們的付出,後麵還要麻煩你們多來監測。”
“我們也對嘉禾很期待,如果真能改變戈壁地貌,對全國來說,都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那肯定的。”
兩人握了握手,就此告彆。
隨後郭陽又去苗圃看了看,整個設施已經很完善。
戶外的,溫室內的,露地的,營養杯裝的,有些已經繁殖半年到一年時間,有些還才剛剛扡插。
沙棘苗1~2年生的,用來栽植是最為的合適。
這樣移栽的苗,精心管理之下,掛果需要的時間要比直播種子更短一些。
紅麻種子的儲備也足夠,按這種情況,隻要人力能跟上,兩城市間的30萬畝戈壁明年就能完成播種和移栽。
同理,嘉禾的總部也要進入籌備之中了。
郭陽感覺這趟真沒白來。
……
與此同時。
金塔的草場上,犁鏵在獵豹拖拉機的帶動下輕鬆的翻開泥土,綠肥的根係交織在一起,引來一片驚呼。
幾名專家教授迫不及待的走入了土地中。
土壤深厚而鬆軟,隻是輕輕一捧,便能感受到濃鬱的養分和濕潤的觸感。
“這土壤真肥啊!”
“我甚至有一瞬間以為回到了東北,正站在黑土地上。”
“重度鹽堿地的土壤種植綠肥後能改良到這種程度,這還是第一次見。”
人群中。
華夏農科院的蘇國洲和農業部規劃設計院的周博士相視一眼,默契的笑了起來。
短短四年,這片土地上發生了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尤其是周博士,每來一次都會這裡的變化深深震撼,這次也同樣不例外。
這幾年,他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來檢測這裡的土壤,這次也同樣不例外,還帶來了一些土壤學的專家。
周博士站出來說道:“根據我們長期的監測,這裡的土壤理化性質和生物學性狀都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
“土壤有機質、土壤生物量、土壤蓄水保肥能力等等,都完全能稱得上是高產田。”
等周博士介紹完各類詳細的土壤數據後,蘇國洲也說出了上層的目的。
“種植綠肥的好處大家都知道,但我國的綠肥種植目前仍處於小範圍的應用階段。”
“種植戶缺乏種植綠肥、利用綠肥的意識,且與綠肥配套的相關技術也不全。”
“所以今年國家立項了一個大課題,據地域的差異明確種植綠肥對各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建立各地的最優數據庫,為種植戶提供精準、全麵的參考標準。”
“另外,在綠肥還田方式上,根據作物的不同,也要進行研究,間套複作、輪作、休閒綠肥…等等。”
在場的技術專家有東北的,有山東的,有河北的,有江蘇的,皆是一些苜禾1號的重點推廣區域。
聞言,都笑著應了下來。
如果濱海鹽堿地幾年後都能達到這種效果,那他們妥妥的能沾光。
不過各地的情況不同,怎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改良效果,幫農戶取得最大的效益。
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點。
他們也能借此次研究,拿到課題經費,發表論文,提升職稱,總之皆大歡喜。
不遠處的另一邊。
謝時傑,嚴群以及蔡斌也在交流著。
蔡斌說道:“嚴總,真要全部留著明年來翻壓綠肥?這麼大的麵積,明年不得乾冒煙啊!”
張偉已經離職返鄉,這會兒東和農機是蔡斌在臨時接管。
東和農機的隊伍雖然龐大,但嘉禾涉及的麵積也是越來越多,還很散。
金達這20萬畝草場要翻壓綠肥,還新承包了50萬畝鹽堿荒地,這個冬天也要動起來。
除此之外,澤普的50萬畝,五原還有二十多萬畝。
這些是嘉禾自有的基地,預計明年全都要深翻。
天禾和農戶還簽訂有幾十萬的製種基地,這些也是東和農機能爭取到的業務。
任務極其的重。
嚴群沉吟片刻,回答道:“製種玉米要5月份才播種,這可還有大半年時間!”
“最合適的時間還是明年3月份翻壓綠肥,然後發酵腐熟一個月,再旋耕,這樣苜禾1號腐爛後至少能轉化四五噸有機肥,每畝可以節省上千元的購肥資金。”
蔡斌說道:“這土壤已經夠好的了啊!”
嚴群也寸步不讓,說:“苜禾1號可是高品質的有機綠肥,自然得把土壤改良效果達到最大化。”
蔡斌不由露出了一張苦瓜臉,思考著對策。
謝時傑說道:“苜禾那100萬畝地開荒,也要指望你那一兩百號人馬,這個冬天可以先整地和深翻,開春後旋耕就行了。”
看蔡斌一臉發愁,謝時傑上千拍了拍他肩膀。
“今年冬天你要能這開荒工作拿下,你這東和農機總經理的位置可就穩了。”
機會就在眼前,蔡斌自然也十分想抓握住。
他本來隻是職業開農機的,能獲得如今這個機會,完全是因為加入東和農機早,老板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才讓他頂上。
做好了能不能轉正還不知道,但做不好肯定是一丁點機會也不會有。
蔡斌琢磨了會兒,心裡拿定了主意,要麼更新機器,要麼擴大隊伍。
乾就完了。
(本章完)
.